圖為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速裁審判庭法官孫承承(右)接待當事人并詢問案情。王杰 攝
初夏的陽光灑進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速裁審判庭法官孫承承剛成功調解一起借款糾紛案。當事人陶某感激地望著法官哽咽道:“多虧了您,既幫我追回了錢,又保住了我和老劉多年的交情。”
時間倒回到五年前的一個傍晚,陶某和劉某這對相識多年的老友,在縣城的小飯館里把酒言歡,酒過三巡,劉某突然面露難色,說家里出事了急需用錢。仗義的陶某想著好友有難,二話沒說就拿出3萬元借給劉某,并讓劉某寫了借條。誰曾想,這一紙借條竟成了兩人友誼的“試金石”。
“電話打不通,信息也不回,去他家找了幾次都沒人。”陶某回憶說,最初他還能理解好友可能是暫時遇到困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心的失望與憤怒與日俱增。近日,在多次聯系無果后,陶某拿著已經泛黃的借條走進前郭法院的大門。
在立案窗口,工作人員注意到陶某遞交材料時,掏出手機并調取當年轉賬記錄和聊天記錄作為證據。然而,他的手指微微發抖,這一細節引起了孫承承的注意。“當事人情緒激動不僅會影響案件審理,更可能激化矛盾。”此時,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孫承承深知,這類民間借貸糾紛背后往往牽扯著復雜的生活狀況。
翻開案卷,孫承承發現這個案子并不簡單。雖然陶某提供了完整的證據鏈——借條、轉賬記錄、聊天記錄一應俱全,但劉某卻如同“人間蒸發”,毫無蹤跡。面對劉某電話失聯、郵寄送達退回的棘手情況,孫承承向法官助理說:“公告送達雖是一種方式,但咱們不能就這么簡單處理,這不僅關系到陶某的錢能不能要回來,還關系著他們多年的友誼,咱們得主動出擊,去實地找找看。”
于是,孫承承與法官助理驅車前往劉某住址。一路上,塵土飛揚,車輛在蜿蜒的小道上顛簸前行。孫承承看著窗外,心里想著一定要多問問村民,不放過任何有用的線索。
到達目的地后,她們挨家詢問,四處打聽。孫承承與村民交流,說明自己是法院辦案人員,正在處理與劉某相關的案件。然而,多次尋找無果,最終只得知劉某的房屋已兩三年無人居住,在嘗試各種送達方式后,依法進行了公告送達。
在等待公告期的日子里,孫承承始終把當事人的事放在心上,叮囑法官助理時刻關注著劉某的動向,只要一有空閑,就撥打他的電話。一次又一次的撥打,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可她們從未放棄。終于,在臨近開庭的前一天,電話那頭傳來了劉某的聲音。
考慮到劉某患病無法到庭,法院決定采用互聯網庭審系統進行線上調解。開庭當天,當五年未見的老友通過屏幕重逢時,空氣仿佛都凝固了。陶某看著屏幕里憔悴的劉某,原本準備好的質問突然說不出口了。劉某則低著頭,聲音顫抖地講述這些年的遭遇:父親重病、孩子上學、打工被騙……生活的重壓讓他喘不過氣來。
“我要的是個態度,不是要逼死你。”陶某的話打破了沉默。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調解,雙方終于達成和解:劉某按月償還1000元,如遇特殊情況可申請暫緩執行。在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后,陶某突然站起身,對著屏幕喊道:“兄弟,這事兒翻篇了!”簡單的幾個字,讓五年的積怨頓時煙消云散。
案件結束后,孫承承并沒有放手,反而進行了專門的跟蹤回訪工作,定期了解還款情況。令人欣慰的是,劉某不僅按時還款,還經常在轉賬時附上幾句家常問候。那張曾經被視為友情裂痕的“借條”,如今被兩人共同珍藏,成為司法修復社會關系的最好見證。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條文,司法工作要有溫度。”孫承承在結案報告上這樣寫道。這起案件的成功調解,不僅實現了案結事了,更讓一段瀕臨破碎的友情重煥生機。在前郭法院,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司法為民的理念在這里落地生根,開出溫暖的花。
來源:人民法院報·2版
記者:黨政瑜|通訊員:李磊
責任編輯:劉 潔 |聯系電話:(010)67550743|電子信箱:pinglun@rmfyb.cn
新媒體編輯:李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