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堂的朗誦聲飄出窗,清河書院的非遺體驗桌前圍滿了人,孟家大院里正講著家風故事……在齊河,社區文化書院就像一顆顆撒在城鄉的文化種子,借著“一社一品”的巧思,在城里的社區、鄉下的村鎮扎了根、發了芽。
這些書院不搞“一刀切”——有的藏著水鄉記憶,有的浸著非遺老手藝,有的守著家風故事,各有各的味道。書院敞開大門,連著家家戶戶的日常:老人來這兒讀報下棋,年輕人聚在一起學新技能,孩子追著聽老故事。去年以來,齊河聚焦文化與生活融合,引入多元社會力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共建”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在全縣城鄉社區建設一批服務全體居民全生命周期的開放式文化書院,讓“人人能學、處處有學、時時可學”,成了城鄉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常態。
一社一品 書院承脈
“這里文化底蘊厚,能看能學的東西多,在這兒過文化癮,舒坦。”每逢周末,居民顧建宇總帶著孩子往清河書院跑。這座書院里,紅色故事、水鄉記憶、非遺手藝、農耕老物件和齊河名人軼事“聚了堆”,群眾抬腳進門,就能一站式體驗多樣文化。
“如何以文化為紐帶,依托社區文化書院平臺凝聚人心、增進共識,構建和諧美好的社區生態?這看似‘關鍵小事’,實則關乎民生福祉的大事。”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齊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主任王建認為,文化書院要想有生命力,離不開對歷史記憶的傳承與激活——這正是齊河開展社區文化書院工作的出發點。
循著這一思路,齊河縣下足功夫深挖本土“文化富礦”:從梳理自然稟賦到打撈歷史遺存,依托打造的沿黃河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及大清河新時代文明實踐會客廳民俗博物館、晏嬰祠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標,讓散落的文化“家底”有了安身之所。文化書院的興起,恰如一根精巧的絲線,將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聯成璀璨的項鏈:向上銜接縣域文脈,向下扎根社區肌理,織就“一社一品”的書院矩陣,構建“一中心多支點”的開放式服務體系,讓原本分散的文化陣地擰成一股繩,形成覆蓋城鄉的文化服務合力。
7月5日這天,家住趙官鎮錦川社區的彤彤小朋友拽著幾個小伙伴,蹦蹦跳跳闖進了錦川書院的“孟家大院”。青磚鋪地,灰瓦覆頂,文明實踐志愿者張明磊坐講著大院里代代相傳的家風故事。彤彤聽得眼睛發亮,末了直拍手:“這兒不光能學老輩子的學問,還有好多能上手玩的活動,我們天天盼著來呢。”
趙官鎮盯上了這座清代老宅院的“寶貝”——那些藏在磚木里的歲月痕跡、刻在門楣上的家族故事。鎮上沒讓老房子“睡大覺”,而是一點點吃透里頭的歷史,挖深藏著的文化,依托“孟家大院”,打造了“錦川書院”,設有“紅色趙官”、民俗文化、孟氏家族等多個展廳,多角度、立體式展現歷史文化。如今,老院子里的磚雕會“說話”,窗欞上的紋樣能“講故事”,成了鄉親們常來逛逛、聊聊家常、憶憶往事的地方,一股子鄉愁和情誼在這兒慢慢聚了起來,成為傳承文化記憶、凝聚鄉親情感的重要陣地。此外,書院圍繞“家風”主題開展講座、讀書會、研學等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傳統文化綻放出時代光芒。
還有的以紅色文化為“魂”。前陣子,華店鎮社區群眾來到同暄書院,文明實踐志愿者給大伙兒講革命故事,一場紅色教育聽得人心里熱乎乎的。“走過黨史長廊,聽著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事兒,才明白現在的好日子多不容易。”華店鎮華中社區居民馬玉珍語氣里滿是感慨。
無論是清河書院、錦川書院還是同暄書院,它們就像齊河鋪開的文化“小窗口”,一邊連著城里的新想法,一邊系著鄉下的老傳統,把城鄉的文化家底都盤活。
“我們就想往深里挖挖城鄉文化的根,再摻點當下的新花樣,讓書院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意思,真正讓這些文化資源活起來、動起來。”王建笑著說。
全齡家園 各得其樂
在齊河各個社區文化書院里,不同年紀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頭好”。
晏城街道悅海社區的小學生張敬藝,只要做完作業就拽著同學往社區文化書院的彩虹手作工坊跑。志愿者趙哲帶著他們剪窗花、烙木畫、捏泥塑,小丫頭眼睛亮閃閃的:“每樣都好玩,像打開了好多神奇的小窗戶。”對孩子來說,這兒就是個藏著非遺秘密的樂園。
晏城街道永嘉社區的“青年夜校”一開課,年輕人準把教室坐得滿滿當當。最近掐絲琺瑯釉畫傳承人楊政玉來講課,三十雙眼睛盯著釉料怎么調色,手里的鑷子跟著老師的動作比劃,提問聲此起彼伏——對年輕人而言,這兒是能培養新愛好、認識同齡人的課堂。
“樂齡課堂”的音樂一響,晏北街道陽光社區居民王秀云就拉著姐妹們往社區書院走。“不光能跟著老師扭秧歌,還能看書、看電影,累了就湊一桌下象棋。”王秀云笑著說,一天到晚在這兒待著,日子過得別提多舒坦。對老年人來說,這兒就是個能松快解悶、尋找樂子的地兒。
不只是分著照顧老的小的,祝阿鎮望岱書院把大伙兒的需求都攏到了一塊兒:給老人們過餃子宴、辦生日會的時候,年輕人就當起志愿者來幫忙干活;年輕人學非遺、練瑜伽、學直播帶貨,也常有老年人來湊個熱鬧;孩子們在這兒有人照顧,剪紙、讀繪本,圖書室里常能聽見親子閱讀的笑聲;就連行動不便的鄉親,也有社區文化書院的志愿者上門照料,順道送文化、講樂子。
文化書院,文化是重點,書院是陣地。齊河縣聚焦群眾對于“全域”和“全民”文化需求,推出“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公共空間”等社區文化書院服務模式,聚焦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通過利用現有空間創建、活用閑置空間改建、依托社會空間合建、借助社會資源共享等形式,在全縣城鄉打造文化講座、非遺體驗、交流互動、文化沙龍、藝術展覽等嵌入型文化書院服務新空間,根據社區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特色文化服務菜單,將社區文化書院打造成居民走得進、坐得住的全年齡段精神文化家園。
“文化書院啊,就是跟著老百姓的日子來,讓大伙兒學得進、玩得好。”不少社區干部介紹,現成的屋子稍改改,閑下來的空間拾掇拾掇,街坊們湊一塊兒搭個共建點,把文化講座、非遺體驗、沙龍展覽這些事兒,辦得就像家門口的便利店——抬頭能見,抬腳就到。 按著老的少的、各路人的喜好,社區書院早早列好了“服務菜單”:誰愛聽故事,誰想學手藝,誰就想找個地兒歇腳嘮嗑,都能在這兒對上號。說到底,就是想讓社區書院成個老少都惦記、來了就不想走的地兒,讓每個人都能在這兒尋著自己的樂子。
城鄉牽手 共享成果
作為齊河打造社區文化書院、推動城鄉文化牽手的特色品牌,馬集鎮黃河第一驛站“汀塾”文化書院成了吸引本地群眾與外地游客的“文化磁石”。
這座書院位于德州市“兩河牽手”連通廊道的起點,又是濟南、德州、聊城交界之處。齊河深植黃河文化沃土,在此串起了城鄉文化資源:黃河文化生態公園里,文化體驗、黨性教育、生態觀光融于一體,城里來的游客和鎮上的鄉親都愛往這兒鉆;黃河文化廣場上,黃河傳承的厚重與家風家訓的底蘊,讓駐足者不分城鄉都能品出滋味;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廣場舞、扭秧歌、太極拳輪番登場,本地老人看得樂呵,外來游客也跟著打節拍;驛站會客廳里,“文旅+展廳+線上”的新法子,把黃河流域的農特產品講給更多人聽,城里訂單和鄉下收成在這兒牽上了線。就連黃河岸邊的特色民宿聚集區,也憑著餐飲、康養、度假等功能,讓城里客住得舒坦,鄉親們的日子也跟著紅火。
社區文化書院更以多元活動搭起城鄉文化交流的橋。“黃河文化民俗節”“消夏文藝晚會”這些品牌活動,讓本地群眾過足癮,也吸引著外地游客專程趕來;理論宣講、公益電影等服務緊貼鄉親們的需求,而“黃河鄉村音樂節”“戶外運動嘉年華”則成了城鄉居民共樂的舞臺;青少年素質拓展基地、垂釣基地里,城里孩子和鄉下娃一起撒歡,特色體育賽事更攢起了名氣;廣場上的廣場舞、太極陣,書院里的兒童讀書會、老人茶話會,既暖了本地群眾的心,也讓外來者讀懂了齊河鄉村的文化滋味——城鄉手拉手的鮮活故事,正不斷從這個社區文化書院里發生著。
在齊河,“牽手” 的故事不止發生在馬集鎮。6月28日晚,“文化先行官”云廷臻來到望岱社區文化書院,開展傳統工藝——扎刻課程。“我們已經學習了平安扣、蟈蟈籠等一些基礎的藝術品,等熟練了,便可以將這門手藝教給更多的人。”居民鐘麗麗說。
像云廷臻這樣的“文化先行官”,如今在齊河還有很多。近年來,齊河縣通過專業社會力量來盤活用足文化設施,破解基層專業人才匱乏、場所閑置的問題。幫助各鄉鎮(街道)組建精品“三團三社”1900余個,服務群眾超過70萬人次,在全縣培育近萬名基層文藝骨干,多方位激發城鄉文化新活力,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從“育文化”到“融文化”,形成“挖掘—傳承—創新—惠民”的完整生態鏈,多維度為城鄉文化書院筑牢根基,構筑全方位人才支撐體系。
除了“文化先行官”,齊河縣還探尋了許多優化文化服務供給的路徑和方法:望岱社區與山東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建立合作,每逢佳節,專業的藝術工作者便會來到望岱社區,為大家帶來精彩的京劇表演;永嘉社區則選擇了“空間換資源”,通過免費提供上課場所,將專業的瑜伽課堂搬進了社區書院;永吉社區建成“VR體悟中心”,居民只要戴上VR頭顯設備,便能隨時通過VR技術感受數字紅色文化……
在齊河,文化書院就像一口“百寶箱”,裝滿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滿足了市民多樣的文化需求,探索文化傳承、傳播的方式方法,讓居民文化生活更精彩、文化認同感更牢固。
來源:德州日報
宣傳合作/廣告設計:18653439751
侵權聲明:如內容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