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日當天,特朗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正式生效。這部超過900頁的法案涉及減稅、移民、教育、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標志著美國政策全面右轉。
圖源:whitehouse
對于考慮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和家長來說,最關心的問題是三個:還能不能去?還值不值得讀?還能不能留下來?
“大而美”法案帶來的變化,似乎在直白地告訴大家:美國不歡迎中產留學生。
另一份來自國際教育咨詢巨頭Keystone發布的一份涵蓋41,995名學生、橫跨150個國家的最新調查報告,全面呈現了全球留學生的新畫像。
原來早在法案發布之前,留學邏輯就已經改變了,現在恰恰是中產留學的黃金時代。
來源:Letsight ID:letsight520
“大而美”法案發布,主要影響留學生的獎學金、學費、簽證、身份以及未來就業等方面。
法案明確削減了未來十年內的教育預算,包括佩爾助學金和聯邦助學貸款減免等項目。
美國媒體直言,這一變化將直接打擊中產階層與國際學生,尤其是那些依賴經濟援助完成學業的申請者。
在高校普遍財政吃緊的背景下,國際學生可能會被當作重要收入來源。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5-26學年,哈佛、耶魯、賓大、杜克、哥大、南加州等一眾美國大學學費已經突破9萬美元大關。
圖源:Business insider
獎學金資源會進一步向本國學生傾斜,國際生面臨的學費可能會繼續上漲。普通家庭如果沒有雄厚經濟支撐,那么等待他們的可能是留學斷供。
另外,法案斥資70億美元強化邊境執法,雖然目的是打擊移民問題,但F簽、J簽等學生簽證的審批也受到牽連。
尤其STEM方向的中國學生,已經頻繁遭遇行政審查或簽證延遲。OPT和H-1B簽證多年以來都沒有增加,抽簽競爭激烈,那要拿到身份越來越難。
而且,簽證一直在風雨中搖擺,一旦出問題,讀書、畢業甚至實習就業都可能中斷。
對于那些想要通過留學跳板留在美國的同學來說,這種不確定性已經成為巨大風險。
圖源:NBC News
法案還通過減稅和軍費刺激短期就業,但有媒體指出,美國財政赤字將激增至3.8萬億美元,長期通脹和利率高企將會進一步壓縮就業空間。
產業保護政策雖然有利于本地制造業發展,但是也可能拖累整體經濟,GDP預計下降0.3-0.5%。
而這一政策對中國留學生最直接的影響,恰恰是大家最關心的就業問題。即使在工程、IT、制造等熱門行業,也將面臨更激烈的本土競爭和更嚴苛的身份限制。
未來的美國留學,不是不歡迎國際生,而是只歡迎錢多、事少的國際生。
對于大多數中產家庭而言,這意味著過去的留學逆襲的路徑越來越難走。而對于在美華人和留學生來說,這也預示著教育的不確定性在加劇。
獎學金、OPT、H-1B甚至綠卡都在縮水,學費持續攀升,就業機會進一步減少,未來可能很多人被迫轉專業、轉學、轉碼,甚至直接出局。
在“大而美”法案引發的不確定性的同時,全球留學市場正經歷一場格局變動。
由國際教育咨詢巨頭Keystone報告顯示,英國以19%的首選占比力壓13%的美國,成為全球學生心中最理想的留學目的地。
特別是在英國政府2025年5月發布新的移民白皮書后,搜索量激增,申請數據節節攀升。
圖源: Keystone報告
相比之下,美國雖然保持頂尖學府優勢,但連年政策收緊、移民不確定性,已經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
德國、意大利、荷蘭成為歐洲留學的第二梯隊,憑借學費低廉、語言環境多元、身份政策友好等優勢,正穩步崛起,與加拿大、澳洲平分秋色。
加拿大反而受限于招生配額和簽證政策,從2024年的榜首滑落至第四位。澳大利亞更是跌出前五,競爭力減弱。
東亞留學市場崛起,韓國成為黑馬,排名躍升7位,首次躋身Top 10,搜索量翻倍增長。
日韓的文化軟實力以及生活成本優勢,正逐步成為亞洲中產家庭的新選擇。
如果從不同階段的留學來看,留學生們的選擇也有明顯分化。
本科階段選擇英美留學的國際生數量不相上下,占比都達到13%,但美國已經從三年前的20%跌至當前谷底。
圖源: Keystone報告
碩士階段英國以24%占比碾壓12%的美國,英國“水碩”的含金量在不斷提高,成為深造的首選目的地。
圖源: Keystone報告
博士階段,英國以33%的領先優勢再次勝出,美國只有14%,德國、荷蘭、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也快速上位,成為科研導向國際學生的新歸宿。
圖源: Keystone報告
這背后的邏輯清晰可見,本科階段看品牌與通識教育,碩士階段看時間成本與就業回報,博士階段更看重研究資源配置與未來的發展。
換句話說,留學生對性價比和未來發展機會的衡量更加理性,也更加現實。
英國這波真的贏麻了,從本科到碩博一路通吃,而其他歐洲國家也從小眾留學目的地悄悄逆襲。
在全球留學格局悄然重塑的同時,留學生的選擇邏輯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Keystone的調查顯示,無論本科還是碩士,商科與經濟、人文藝術、臨床與健康依然穩居熱門專業前三。
其中,商科長期霸占黃金學科地位,穩穩對接全球就業市場。
從不同階段來看,本科生更偏好藝術、計算機與工程技術類專業;碩士階段則轉向教育、社會科學與生命科學等領域。
專業偏好從興趣導向逐步過渡到就業導向,這也反應出學生在做決策時更關注未來回報與實際通路。
圖源: Keystone報告
調研數據顯示,23%的本科生將未來職業發展視為首要求學動機;而這一比例在博士群體中攀升至44%。
學歷層級越高,學生對教育與職業發展之間關系的關注度越高,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學術本身,更是為未來職業道路打下堅實基礎。
圖源: Keystone報告
成本因素仍是首要考量。調研結果顯示,在選擇專業時,學生們最關注的首要因素是費用的可承受性。
這一現象在留學人群中尤為突出:高達62%的留學生將費用視為決定專業選擇的核心因素。
圖源: Keystone報告
另一個變化趨勢是,在選校過程中,越來越多學生把專業放在首位,而不是國家或學校。
數據顯示,45%的學生最看重專業內容,35%關注學校的排名或聲譽,只有20%將留學目的國放在首位。
圖源: Keystone報告
從不同學段來看,這一趨勢更加明顯。53%的博士生認為研究方向是首要考慮的因素,碩士生為50%,本科生也達到40%。
對學校本身的關注在本科階段出現反彈,由去年的34%上升至40%。這說明去哪兒讀依然重要,但學什么才真正是決定性因素。
圖源: Keystone報告
隨之發生改變的是留學生的留學動機,23%的本科生表示留學是為了進入特定職業,44%的博士生目標更明確,搞科研、拿身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臨床醫學、商科、計算機與人文藝術等專業持續火熱,原因不外乎一回報明確,二這是通向特定行業必備的通行證。
在申請行為上,國際學生普遍走的是短平快路線。
53%的學生準備周期不超過6個月,約2/3的申請者會投3所及以上學校,尤其是亞洲學生中,有45%的學生申請5所以上。
圖源: Keystone報告
不過只申請一所學校的人有所提升,從17%增加到21%,說明有些學生更有目標感,也更敢于押寶。
這一現象也反映了當代留學生在高壓競爭下,不得不集中精力,更加聚焦自己的目標,避免太大的沉沒成本。
那些希望高性價比的留學生,正將視野從傳統英美,轉向歐洲大陸、日本、韓國等留學目的地。
未來的留學更像一場精打細算的投資,而不再是單憑情懷和排名做出的決定。
美國剛剛生效的“大而美”法案,也許不會立刻讓美國失去吸引力,卻可能促成其他國家留學的黃金時代。
新一輪全球留學格局已經成形,在這個時代里,真正有能力、有目標、有準備的學生依然會脫穎而出。但他們的發展路徑,不一定非要從美國出發。
參考:
President Trump’s One Big Beautiful Bill Is Now the Law
Millions of students could lose federal aid under a proposal to slash Pell Grants
State of Student Recruitment 2025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收不到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