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數字經濟加速滲透的今天,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價值日益凸顯,而承載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存力”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數字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近日,“存力中國行”啟動儀式暨首站活動在廣東省進行。活動通過座談會和實地調研的形式,不僅揭開了我國存力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痛點,更通過當地相關企業的實踐案例,勾勒出存力基礎設施未來發展的清晰路徑。
被低估的存力:規模突破與隱憂并存
“隨著人工智能的爆發式增長和數據總量的指數級躍升,存儲已從傳統的‘數據容器’躍遷為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座。”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這樣闡述存力的戰略價值。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我國數據存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數據存儲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經營環境,企業發展有望迎來新機遇。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存儲總量超過1800EB,先進存儲容量占比達到30%以上,重點行業核心數據、重要數據災備覆蓋率達到100%。
政策驅動下,我國存力建設已現成效。就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底,全國存力規模達1580EB,先進存儲占比提升至28%,先進技術占比持續提升,且近幾年存力規模呈現逐年增長態勢。
不僅如此,我國數據存儲產業規模巨大,已經打通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NAND Flash(SSD顆粒)、SSD(固態硬盤)主控芯片和DRAM;產業鏈中游主要包含存儲整機和存儲系統;產業鏈下游則是數據存儲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場景,如金融、醫療、交通等。
與數據存儲發展相對應地,我們看到,數據產量也在逐年提升。就數據總量來看,2024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首次突破40ZB,達到41.06ZB,同比增長25%,龐大的數據總量奠定了數據價值釋放的基礎。
正如繁榮背后暗藏隱憂,我國數據產量位居全球第二,但最終保存下來只有5.1%,將近95%的數據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得到利用。《中國存力發展報告(2024年)》顯示,當前,我國數據要素快速發展,大量數據沒有及時保存,且分散存儲在不同地域的業務系統和應用之中,彼此難以共享和利用,容易形成數據孤島,導致數據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數據資源浪費。
因此,如何進一步做好數據的存儲與利用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產業增長點。
在王志勤看來,當前存力主要面臨的挑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數據“存而不用、用而不深”現象突出,算力與數據價值未充分釋放;二是核心芯片、先進存儲介質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存在短板;三是存力與算力、運力協同效率不足,難以滿足AI大模型訓練、實時分析等新型場景需求。
對此,她認為行業應分類施策,探索存力產業的發展方向。一是探索最優路徑和共享最佳實踐。通過存力中國行到一線調研,總結發展經驗,發現并解決問題,結合各地算力建設應用挑戰,明確基礎設施落地路徑、實施策略,推廣經驗,形成全國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二是聚焦算力服務普惠和效能提升。面向新業務模式,簡化數據管理,降低使用門檻,推動存儲資源池化、服務化,優化算力在AI大模型等場景下的效率性能,釋放數據價值,健全服務質量評估監測體系。三是強化技術產業協同生態構建。聚焦前沿方向攻關,加速芯片等核心技術發展,深化產業上下游協作,沉淀綜合開放融合的產業生態,凝聚共識,謀劃產業未來發展。
規劃建設下的存力:從技術探索走向生態規劃
存力建設的破局之道,暗含于產業鏈各方的創新實踐中。座談會上,運營商、科技企業與垂直行業代表各抒己見講解行業案例,實地探訪中,行業企業展現各自企業數據存儲難點的同時,分享自身的應用實踐,共同探討從技術突圍到場景落地的發展方向。
從指標體系到存算一體,運營商展現“基建者”擔當
存力的價值不僅在于存儲本身,更在于其與算力、運力的協同。
談及存力建設的核心思路,中國電信廣東公司云中臺高級技術專家李曉軍認為,存力中心在建設中不能只追求存儲容量的堆砌,更要關注性能、效率、可靠性、安全性的綜合平衡。這也是廣東電信在存儲領域的布局和規劃中重點考慮的一項,構建科學存儲指標體系。
此外,廣東電信還推動先進架構自主可控與國際領先;加大核心技術投入,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加速先進存儲產品與解決方案落地。具體來看,廣東電信聯合國內高校、科研機構攻關分布式存儲、軟件定義存儲、數據湖等先進架構,探索面向AI大模型的存算一體架構。通過內部云平臺先行應用國產分布式存儲系統,積累實踐經驗,逐步縮小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還與國內SSD廠家共建聯合實驗室,測試QLC閃存產品在高可靠、高讀寫壓力環境下的表現,助力國產器件迭代的同時,結合政企用戶場景投身應用實踐,為行業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
中國移動存儲產品部模塊總師謝昌龍則從AI發展的角度探討了存儲技術的演進。他指出單一的存儲產品形態已無法滿足需求,中國移動在AI原生場景下,提出了針對不同數據類型和業務需求的系列創新解決方案,包括AI數據服務、高性能文件存儲和KV Cache彈性化產品等。
廣東聯通智算高級專家黎元寶則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突出存力的重要性。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存力是“油罐”,運力是“輸油管”;若無高效安全的存力,算力將“空轉”。他認為技術發展需從“以計算為中心”轉向“以數據為中心”,實現存力、算力、運力一體化整合。
黎元寶介紹,基于“存算用一體”,中國聯通構建了存力布局框架。首先是能力基座,構建全產品線矩陣,保障政務、金融等高可靠需求。其次是云網一體,通過云聯網技術提供靈活安全專線,實現“性能可期、服務可期”的確定性體驗。然后是商業閉環,將技術轉化為客戶價值。最后是生態共建,與產業鏈企業展開合作,例如與華為合作采用存算分離架構降低能耗;探索打造可信數據空間,通過隱私計算實現數據安全高效流通。
從技術突破到生態共建,企業爭做創新“探索者”
談及AI時代的存儲需求,華為數據存儲產品線戰略與業務發展部總裁王旭東將其概括為“聚數、治數、供數和用數”四大方向。其中,規模聚數是基礎,破解數據“存不下”的困境,實現全局數據可視、可管、可用;高效治數是能力,解決數據“理不清”的痛點,加速數據價值轉化;安全供數是保障,消除數據“流不通”的障礙,構建可信數據空間;產業用數是目標,打通數據“用不活”的瓶頸,形成廣泛產業生態應用。
談及未來存力發展,王旭東提供了3個參考方向。一是全閃普惠:加速全閃存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升級;二是以存強算:加快AI存儲應用,釋放大模型訓推效能;三是以存強安:提升數據災備覆蓋率,構建全棧安全體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華為作為數據企業的一員,正在實施面向數據領域的太平洋計劃,整合公司數據領域資源,重點突破可信數據空間、數據庫、新型數據湖、數據存儲、數據災備等關鍵軟硬件技術,并通過技術開源和開放生態,攜手產業界打通數據領域全產業鏈,面向全球數據競爭,提供“中國方案”。
從痛點破解到價值釋放,垂直行業做好“實踐者”
存力的價值,最終要在千行百業的應用中體現。
在電力能源領域,存力大有用武之地。“電廠數據主要面臨結構化與非結構化并存、冷熱分層明顯等難題,傳統存儲難以滿足高吞吐與低延遲需求。”廣東華電惠州能源有限公司系統架構師欒陽在座談會上講道,他認為,強存力是實現全場景感知與數據閉環的關鍵基礎,此外還需構建基于國產軟硬件的高可靠存儲體系,保障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安全性與韌性。
在實地探訪中,記者也了解到,數據與存儲介質要實現雙向奔赴,數據不僅要被存儲下來,還要考慮如何降本增效地保存下來。對此,數據的“熱溫冷” 分層特征,就決定了存儲技術的差異化需求。例如熱數據要求毫秒級響應,需采用全閃存架構;溫數據強調性價比,HDD與SSD混合部署是主流;冷數據則追求低成本,藍光存儲、磁帶庫等技術則被優先考慮。
在廣州華銀康醫療集團的病理實驗室,AI輔助診斷系統正在快速運轉,一張張活檢切片,不僅是診斷的依據,更是寶貴的數據訓練資料。
華銀康集團CIO丁明介紹,當前集團存儲的數據總量已經達到9PB。通過采用華為打造的“熱溫冷”分層存儲方案,已有數據可以實現不同類型數據匹配不同介質,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數據被保存下來。與此同時,保存下來的數據還能被更好地挖掘。
可以這樣說,華銀康集團打造的AI輔助診斷系統已成為將數據存儲與AI應用相結合的范例。目前,其利用積累下來的數據訓練病理AI模型,輔助人工診斷,40秒即可實現精準診斷,并且輸出整體診斷建議、熱力圖及色階圖。迄今為止,其AI輔助診斷已完成近330萬例臨床應用,準確率達98%以上。
廣電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專業的智能算力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存力領域,體現了國產化存儲的領先突破。目前其打造的全國產分布式存儲、全閃存系統,已經在廣州政務云等項目中實現全國產化先進存力底座的落地。
結語
以技術攻堅打破壁壘,以生態協同激活價值,以場景落地檢驗成效,這場始于廣州的存力探索,既是對存力尚存短板的針對性調研,更是對存算一體化走向“質效提升”的有益探索,隨著存力中國行向更多城市延伸,相信未來每一份數據都能“存得下、管得好、用得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