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五夜的朝鮮之旅,讓我深刻體會到什么叫 ' 被觀看的外賓 '。從踏入朝鮮的那一刻起,我就像被裝進了一個精心編排的劇場,所有人都在按照既定的劇本演出,而我們這些游客,不過是被安排在特定場景中的臨時演員。"
一、封閉的 "時光膠囊"
朝鮮的封閉程度遠超想象。從丹東跨過鴨綠江,仿佛瞬間穿越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低矮的平房、稀稀拉拉的行人、破舊的火車車廂,連手機信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這里,沒有自由行,沒有臨時起意,所有行程都被嚴格規劃,稍有越界就會被導游禮貌而堅決地制止。
邊檢的嚴格程度令人咋舌。邊防人員會仔細檢查每一本書、每一部電子設備,甚至連《百年孤獨》這樣的世界名著都會被反復盤問。
一位游客攜帶的書籍被翻到 "孤獨" 二字時,邊防人員盯著看了十幾秒,直到得到 "講人死了又活過來" 的模糊解釋才罷休。
二、整齊劃一的 "面膜城市"
平壤是一座被精心雕琢的城市,整齊得讓人喘不過氣。所有建筑統一顏色,陽臺不允許晾曬衣物或堆放雜物,即使空著也要保持整潔。
黎明大街的 "高級住宅區" 高樓林立,顏色明艷,卻看不到一絲生活氣息,連晾曬的毛巾都沒有。
當被問及 "這些房子都有人住嗎?" 導游只是微笑著回答:"我們人民都住得好。"
這里的秩序近乎嚴苛。馬路上幾乎聽不到汽車喇叭聲,車輛和行人都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連電動車都不會亂穿馬路。
地鐵深達地下 200 米,堪稱世界最深,不僅是為了戰備防空,更是為了展示國家的建設成就。但在這整潔的表象下,是無處不在的監控和限制,拍照、提問都可能引來警惕的目光。
三、被 "角色化" 的朝鮮人
朝鮮女性的儀態令人驚嘆:腰桿挺直、步伐輕盈、發型統一,仿佛經過嚴格訓練。女交警更是城市的風景線,制服筆挺、動作利落,但拍照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 "這是國家形象"。在婚戀觀上,當兵的、大學畢業的男生是優選,"有本事" 比外表更重要。
導游是這個國家的 "窗口",他們中文流利、邏輯清晰,但對敏感問題總是用 "我們國家有我們國家的制度" 來回應。
一位女導游曾透露,她每個月都要向單位報備發型,涉外理發店的服務也受到嚴格管控。
當被問及對外面世界的看法時,她欲言又止:"我爺爺參加過祖國解放戰爭,爸爸是千里馬煉鋼工人,而我......" 話未說完就被集合哨打斷。
四、"窮講究" 的飲食與生活
朝鮮的食物簡單卻講究。冷面需要自己加醋和辣醬,烤肉以肥為美,打糕彈牙帶韌勁。每頓飯都擺得整整齊齊,但吃飯時全場靜悄悄,沒有交談,吃完就走。
游客有專屬包間,本地人則在自助區用餐,涇渭分明。雖然食物種類不多,但勝在干凈衛生,讓人吃得踏實。
網絡在這里是奢侈品。外國人可以購買專用 3G 卡,但價格昂貴且網速極慢,打開一個網頁需要 5 分鐘。
朝鮮民眾的手機只能打電話,娛樂主要依賴廣播。電視只有五個頻道,新聞、文藝、體育、軍歌占據主導,想要了解外界幾乎不可能。
五、"實物型幸福" 的另一面
朝鮮的節日氛圍濃厚,五一勞動節單位會組織表演、聚餐,甚至發放鍋、毛巾、電飯鍋等實用獎品。
還有 "彩票",抽中者可以獲得大米、肥皂、肥料等生活用品。這種 "實物型幸運" 在物資相對匱乏的環境下,確實能帶來強烈的幸福感。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商品經濟的不發達和物資分配的計劃性。
結語:難以定義的 "他者"
離開朝鮮時,手機信號恢復的瞬間,無數消息蜂擁而至,讓人恍若隔世。這個國家既封閉又有序,既落后又整潔,既神秘又克制。
我們看到的一切,或許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示范區",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極其有限的資源下,朝鮮人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尊嚴和秩序。
朝鮮不是簡單的 "落后" 或 "神秘" 可以概括的。它有著自己獨特的邏輯和運行方式,正如導游所說:"你們看得到的,可能就是你們該看的。" 有些地方,不必理解,只有親眼看過,才能明白這個世界的多樣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