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總統李在明正在策劃一項特別計劃:在這個月內,他打算向包括中國、美國和日本在內的重要國家派遣特使。目前韓方正在挑選特使人選名單。
另外,韓方還考慮向歐盟,澳大利亞、印度和加拿大等國派遣特使,雖然目的是一樣的,但因為韓方首先提到的是中美日三個國家,所以大致可以斷定,在李在明政府眼中,中美日的重要性,顯然要更高一些。
(韓國計劃先往中美日派遣特使)
此前,尹錫悅時期,僅向美日派遣“政策協商代表團”,刻意忽略對華特使渠道,導致中韓關系嚴重倒退。這一次,李在明將中國納入首批特使目標國,實質上可能是恢復文在寅時期的“全方位外交”傳統,重建被尹錫悅取消的“對華特殊待遇”。此舉旨在傳遞“韓國不選邊站”的平衡信號,避免淪為大國博弈棋子。
目前來看,近期美韓關系頻現裂痕,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臨時取消訪韓,特朗普在G7峰會沒有見到李在明,被韓媒解讀為“美方不滿韓國靠近中國”的警告。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臨時取消訪韓)
同時,美國對韓加征鋼鋁關稅、施壓半導體產業轉移產能,迫使韓國尋求多元化外交突圍。韓國派遣特使,可視為對美博弈的籌碼,表明韓國有替代性合作伙伴。
深入來看,李在明此舉的核心目標,在于服務國家經濟利益與地區穩定。
首先是經濟自救,綁定中國市場與供應鏈。韓方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貿易現實是,中國連續21年位居韓國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占韓外貿總量25%,半導體、汽車等行業對華依存度超40%。
其次,突破美國關稅圍堵,美國對韓“90天關稅寬限期”快要到期,雖然被特朗普延長到了8月1日,但若美韓談判破裂,韓國汽車、鋼鐵等支柱產業將遭受重創。此時韓方有意向中國派遣特使,或許意在加速中韓自貿協定升級談判,對沖美國貿易風險。
(特朗普延長關稅生效期)
此外,根據不久前的消息,中方已邀請李在明出席9月3日閱兵,若成行將重現2015年樸槿惠參加同一活動的外交突破。
因此,韓國特使的任務,可能包括:試探中方對韓立場,掃清李在明訪華障礙;與此同時,協調10月韓國APEC峰會期間中韓會晤,助推中方領導人訪韓。
至于在地緣布局方面,李在明重新給了中國“特殊待遇”,或許是想重塑東北亞合作框架。
近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公開呼吁“中日韓團結應對美國貿易霸凌”,三國在新能源、半導體產業鏈上高度互補。所以韓國向中日同時派特使,暗含推動三邊合作機制,從行動上反抗美國操控的意圖。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
并且除了中美日外,韓國特使還將赴法、澳、印等十余國,展現韓國突破中美二元框架、拓展“中等強國”外交的野心。尤其在歐盟抵制美國關稅的背景下,聯合多邊力量制衡單邊主義成為現實選擇。
當然,若韓方的想法真是這樣,那很可能會面對美國反制與同盟信任危機。
此前魯比奧取消訪韓,已顯露美方警覺。若李在明出席中方9月閱兵,可能觸發美國對韓國的技術管制,或者是軍費分攤施壓。
再有就是國內保守勢力的狙擊。韓國在野黨占據國會不少席位,已經有人抨擊李在明所謂的“親華”。因此,李在明的對華政策,如果沒有即時兌現經濟收益,恐怕會激化政治分裂。
(李在明面對的挑戰不少)
最后,韓國特使的外交本質是戰略模糊,但中美對抗升級可能迫使韓國最終“二選一”。例如在臺海、半導體供應鏈等問題上,韓國難以長期維持兩面表態。
總的來看,李在明的特使計劃絕非禮節性安排,而是韓國在“經濟依賴中國、安全依賴美國”的百年困局中發起的主動破局。短期看,它是規避關稅危機、重啟中韓合作的“急救包”;長期看,它試圖以多邊主義對沖美國單極霸權,推動東北亞權力結構重組。
然而,成功與否取決于三重能力:精準拿捏中美底線,避免任何一方誤判;將外交符號轉化為實質利益;駕馭國內情緒,凝聚對“平衡國策”的共識。若操作得當,韓國或可成為中美之間的“關鍵橋梁”;一旦失衡,則可能受到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