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的名號在國際社會上變得越發響亮,我們祖國的另一個外號也在全世界不脛而走,那就是“基建狂魔”。
中國人對建設的熱愛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以至于我們常常自稱“種花家”。
一方面是取了“中華”的諧音,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十分熱衷于搞各種基礎建設。
這不,在甘肅的大漠戈壁中,我們中國農民工竟然挖出了一座全亞洲最大的水庫——紅崖山水庫。
要知道沙漠地帶氣候惡劣非常,能看到一片綠洲都已經是奇跡,更別提建起一座水庫了,可中國偏偏做到了。
然而,美國專家在聽聞我國的這一壯舉后,卻突然急得跳腳。
竟然要求中國的工程部隊立刻停手,這是為什么呢?
甘肅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狹長的省域,擁有極其豐富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既有小江南,也有大沙漠。
提起沙漠,我們似乎總會想起古人詩文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景色。
但實際上,在如此壯美的風景背后,沙漠也給原住民帶來了無數困難和挑戰。
在戈壁灘上,干旱和貧瘠才是這里的代名詞,由于缺水加上頻發的風沙災害,這些廣袤的土地幾乎無法為人類所利用。
水資源匱乏成了懸在西北人民頭頂的一把尖刀,只有盡快解決了這個問題,西北地區的人們才能夠安心地生活下去。
于是在當時,有一批心懷希望斗志昂揚的人們想出了這樣一個點子——他們想在沙漠中建一座水庫,從源頭解決西北地區缺水的問題。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要在沙漠中建水庫,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于登天,在那個技術水平稍顯落后的年代,無數專家聽了這個提議都只能搖搖頭婉拒。
但這些心懷希望的人并沒有就此放棄。
在1958年,他們帶著鋤頭鐵锨浩浩蕩蕩地邁進了沙漠腹地,可在那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種樹。
原來,正是因為沙漠地區的土質松散,水土流失嚴重,無法留住營養成分,這才導致這里的地面貧瘠,難以長出植物,更別提開墾成農田。
在沙漠中種樹,一方面能夠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定水土,留住至關重要的水資源。
一方面還能夠在樹林長成后利用茂密的樹冠來抵御風沙,逐步改變這里的氣候。
說干就干,幾年后,一片綠洲在水庫之前就赫然出現在了沙漠中。
而隨著樹林逐漸枝繁葉茂,沙漠中也不再只有單調的枯黃色,一座人造綠洲問世了。
無數曾經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們喜極而泣,因為綠洲出現說明沙漠的生命力被喚醒了,更說明這里已經留下了水帶來的生命印記。
那么有了水之后,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留住水。
為了盡快達成這個目的,工人們再次熱火朝天地投入到了二期工程的建設中。
7年后的1980年,紅崖山水庫二期工程竣工,這里已經逐漸顯露出一座水庫的雛形。
那些曾經唱衰這個項目的,懷疑這個項目的“專家”只能甘拜下風。
但只是做到這個地步還遠遠不夠。
一座能夠真正有利民生的水庫不能空有外殼,經過一番嚴密的討論,工程師們再次對大壩高度進行了加高,同時著重考慮了水庫的抗震能力。
堤壩加高,意味著水庫能夠擁有比從前更龐大的儲水量。
但也意味著工程師們必須找到強度和韌性都更上一層樓的材料來加固堤壩。
除此之外,紅崖山水庫距離地震帶不遠,這項利民工程必須千秋萬代地存在下去才能彰顯其真正的價值。
因此,如何提高整座建筑的抗震能力也是工程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第三期工程進行的8年間,工程師們挑燈夜戰,埋頭苦干,工人們風餐露宿,日夜不停,終于再次交出一張完美的答卷。
然而盡管第三期工程圓滿落幕,但修建一座水庫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就在幾年后不久,也就是2001年,紅崖山水庫被判定為病險工程,在修繕完成之前不予開放。
沙漠中的氣候惡劣,而且十分百變,常常有可能10分鐘前晴空萬里。
10分鐘后便大雨傾盆,而這大雨的持續時間又或許只有短短10分鐘的長度。
在這樣陰晴不定地折磨下,紅崖山水庫曾經使用的工程材料有些不堪重負。
可當年修建時用的已經是最好的材料了,這下又要去哪里找更好的材料呢?
硬找當然是找不到的,但既然找不到,那就自己造,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建設者們夜以繼日的研究和試驗下,終于有能夠徹底解決沙漠滲透問題的創新技術和新型材料問世了。
由于沙漠地區的土質松散,水庫蓄水后有可能會出現滲漏現象。
這不僅會導致寶貴水資源的流失,還可能因為長時間的大范圍滲漏導致整座水庫的結構受損。
因此工程師們運用了創新的防滲技術。
一方面解決了滲漏問題,一方面也通過復雜的排水系統解決了地下水上漲可能會帶來的鹽堿化腐蝕問題。
除此之外,由于沙漠地區的日照強烈,水分蒸發極快,水庫蓄水后如何保存水資源也是一大難題。
但這些問題也都11在工程師們的聰明才智下迎刃而解。
無論是植樹造林還是培育水生植物,沒過多久,一座嶄新的紅崖山水庫就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可就在這時,美國專家卻突然提出了嚴正抗議,說中國建設紅崖山水庫的舉動是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大規模破壞,必須立刻停工。
這話就說的讓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沙漠水庫的建成,不僅解決了極大范圍內居民的用水問題,同時也讓這一地帶的生態系統肉眼可見的豐富了起來,何來破壞呢?
其實我們稍微動動腦就能想明白。
美國專家發出這樣的抗議根本就不是真正在為中國的環境生態考慮,實則是因為中國西部的快速發展讓美國產生了危機感。
西部地區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重工業發展地區,一直有著較強的實力水平,自然也是美國著重關注的地區。
紅崖山水庫解決的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意味著我國的西部地區實力將進一步增強。
并且也讓我國政府在改善民生,治理環境方面積攢了寶貴的經驗。
將中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美國自然不能放任我們就這樣強大起來,因此中國的崛起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場嚴峻的挑戰。
而在那個時代,環保正好是國際社會上熱議的話題,如果能利用輿論的力量逼迫中國放棄工程,那就正好合了美國的意。
但實際上,紅崖山水庫究竟是否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對這個問題最清楚的不會是遠在千里之外的美國。
時至今日,許多曾經投身于水庫建設的能人志士們都已作古。
但即使肉體消逝,他們的精神和靈魂卻寄托在屹立至今的水庫上,未來也將無限的傳承下去。
如今,經過4次擴建的紅崖山水庫已經成為了亞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庫。
從天空中往下看,這里就像是鑲嵌在黃色幕布上的一塊湖藍色寶石,精美絕倫。
這就是中華民族“人定勝天”精神的最佳體現,大山攔路,我們有“愚公移山”,沙漠干旱,我們也能“填沙造海”。
紅崖山水庫是人類創造的奇跡。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它都將永遠身體力行地證明著中華民族的偉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