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中國警告,越南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7月2日,為配合美國實現“去中國化”的陽謀,越南選擇“背刺”中國,光明正大地對“中國制造”實施了一系列圍堵。
不到24小時,中方發出嚴詞警告,可越南卻直接無視。不到4天,越南又官宣對華加征“反傾銷稅”。
在關鍵時刻同中國反目,越南政府到底在打什么算盤?
越南背刺中國
越南對中國的“背刺”之路,還得從美越簽署協議說起。
7月2號晚上,特朗普拿著剛簽的協議對著鏡頭笑,那得意勁兒藏都藏不住。
協議里寫得明明白白:越南這邊對美國的商品敞開大門,一分錢關稅都不收。而美國那邊呢,則將對越南的關稅下降到20%左右。
此外,作為談判條件,美國還要求越南,將那些從中國轉到越南再賣到美國的商品,關稅飆到40%。
這哪是正常的貿易協定啊,明擺著就是沖著中國來的,把中國的利益當成了他們交易的籌碼。
其實在這之前,中國商務部早就放了話,說堅決反對任何踩著中國利益達成的協議。
可越南就跟沒看著似的,該簽還是簽了。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協議剛簽完沒幾天,越南又來一手。
7月7日,也就是短短4天之后,他們突然宣布要對中國的部分熱軋卷鋼產品下手,加征的反傾銷稅高達27.83%,而且這稅一加就是五年。
不光是加關稅,越南還答應美國要建個"中國轉口檢測系統"。
也就是說,日后生產線的原料來源、加工流程、成品去向,哪怕是倉庫里堆著的半成品,都得實時上傳數據,供美國那邊隨時調閱。
這就像給中國轉口貿易裝了個24小時不關機的監控探頭,一舉一動都在人家眼皮子底下。
更讓人犯愁的是,越南還在推"去中國化"的路子。
他們一個勁兒鼓勵當地企業多生產本土零件,讓本土零件的供應比例往上提。
這政策聽著像是為了自家產業好,能讓越南的企業更有競爭力,可對在越南的中國企業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以前在越南辦廠,供應鏈都理順了,現在突然要換本土零件,等于說整個生產布局都得打亂重來。
重新找供應商、調整生產線,哪一樣不要花錢花時間?運營成本上去了不說,產業環境也變得更復雜,以后在越南做生意,心里總得懸著塊石頭。
當然了,中國企業日子難,越南也沒好到哪去。很快,越南將迎來一系列的“報應”......
越南的報應
盡管越南試圖通過一系列舉措實現“去中國化”,但其經濟產業鏈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
在越南的工業生產中,大量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都需要從中國進口。數據顯示,越南60%的電子零部件、80%的塑料原料都高度依賴中國。
此外,2024年中國向越南出口約440億美元的科技產品,包括電子零件、電腦與手機等,占中國對越南出口總額的約30%。
這種緊密的供應鏈關系,使得越南在實施“去中國化”政策后,面臨很多挑戰和風險。
在風險中,首當其沖的是越南本土產業“接不住”的困境。
越南想讓本土企業提高零組件供應比例,可本土工廠的技術水平和產能根本跟不上。
就拿電子行業來說,越南本土企業能生產的大多是簡單的塑料外殼、按鍵等配件,像芯片、顯示屏這類核心部件,還得靠中國供貨。
強行要求企業用本土零件,結果要么是產品質量下降,要么是生產線因為缺料停擺。
去年越南有家手機組裝廠試著改用本土供應商的電池,結果因為電池續航不達標,大批成品被海外客戶退貨,損失了好幾百萬美元。
此外,企業成本飆升的壓力也壓得越南喘不過氣。
找不到合適的本土替代原料,不少越南企業只能花高價從其他國家進口。
比如塑料原料,中國的聚丙烯每噸價格大概800美元,而從韓國或日本進口,加上運費和關稅,每噸要貴出300多美元。
算下來,企業的生產成本直接上漲20%以上。
那些原本靠低價優勢搶占市場的越南制造業,利潤空間被大幅擠壓,有些小廠甚至可能撐不過半年就倒閉了。
更麻煩的是,越南企業還面臨供應鏈斷裂的風險。
中國一旦因為極端天氣或政策調整影響出口,越南的工廠就得跟著“斷糧”。
去年臺風導致中國某港口停運一周,越南的幾家紡織廠因為缺中國產的染料,整條生產線停工,眼睜睜看著訂單逾期,支付了高額違約金。
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依賴關系,不是靠政策就能輕易切斷的,越強行“去中國化”,產業鏈就越容易出現漏洞。
說到底,越南的“去中國化”就像在鋼絲上走路,一邊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一邊又離不開中國的供應鏈支持。
稍有不慎,就可能摔得很慘,最終受傷的還是越南自己的經濟。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