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文脈如川;嵩陽論道,古今相照。今晚20:30,由江蘇衛視與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紀實探訪節目《中華書院》第二期繼續啟程。臺灣東華大學講座教授林安梧,中國當代詩人、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西川,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教授李春穎,江蘇衛視知名主持人李響,自媒體博主蔡紫共赴中原,走進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在“天地之中”的厚重底蘊里,解碼“中”的智慧,借二程理學為現代焦慮尋一劑良方。
天地之中藏“中道”
林安梧解析“萬物各得其所”
嵩陽書院坐落于河南登封,這片3000多年前便被測定為“天地之中”的土地,藏著中華文明對“中”的深刻體悟。從北魏時的嵩陽寺,到隋唐的嵩陽觀,再到北宋定名嵩陽書院,這座院落歷經千年變遷,始終立于中華文明傳承的正脈之上。
“中”是登封的靈魂,首站大家抵達郭守敬主持建造的觀星臺,石階的刻度凝結著古人對天地的敬畏與測算智慧,在這里抬頭可見嵩山輪廓,夜晚可觀璀璨星河。蔡紫不禁感嘆:“對宇宙的探索是人類的終極浪漫。”李春穎則以《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為例,說明古人觀星測節氣的智慧:“這種對天地的追問,本身就是一種浪漫。”
林安梧對此深以為然,他解釋道:“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萬物各得其所的‘中’。華夏哲學講求‘參贊天地之化育’,是共生、共長、共存、共榮的。”李春穎補充:“中庸、中道、河南的‘中’、天地之中,這個‘中’不一定是有主宰意義的,是一個不偏不倚的中心的含義。” 李響也認為書院正是文人尋找內心“中心”的地方,為探訪書院埋下了懸念。
林安梧、李春穎新解二程理學
破“人欲”迷思療愈現代焦慮
邁入書院,儀門之上“高山仰止”的牌匾映入眼簾,仿佛在提醒每一位到訪者進院先自省,拋卻雜念。院內據傳樹齡達4500年的兩棵“將軍柏”蒼勁挺拔,漢武帝劉徹曾在此駐足,如今西川觸摸著被歲月磨光滑的樹干,恍如與歷史握手,和數千年前的古人對話問候。
作為洛學策源地,嵩陽書院與二程(程顥、程頤)的淵源深厚,更是宋明理學的重要陣地。談及常被誤解的 “存天理,去人欲”,林安梧澄清:“本義是‘存天理之公,去人欲之私’。‘天理’是普遍法則,‘人欲’指個人偏私貪取。”
李春穎則以吃西瓜為例做出解讀:“吃西瓜是人們正常的欲望,但如果追求‘最好之上還有更好’的永不滿足的奢求,便偏離了‘天理’,人的痛苦與迷茫就是總想得到自己能得到的范圍之外的東西。”宋代哲人提出“天理”二字,實則是為有限的生命尋找確定性錨點,讓人能在迷茫之中找尋到真正堅定的精神依托。
林安梧與蔡紫雨中漫步楊家門村時,驚喜邂逅崇山書院。望著眼前熟悉的規制,林安梧感慨兩岸書院都依朱子規制,同根同源。書院讓人靜思,在自然中養育心靈,這正是現代生活最需要的“休息”。在科技飛速進步的時代,書院文化藏著關乎身心康健、關乎自我發現與完善的智慧,能在小小的天地間實現“通天接地”的哲思。
正如朱熹筆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院理當成為滋養大眾心靈的“源頭活水”,以千年文脈浸潤現代人的精神世界。而這也正是節目的意義所在——它如同一顆星星火種,或許最初微光熹微,卻能讓更多人通過節目了解書院、走近哲學。
今晚20:30,鎖定江蘇衛視,隨《中華書院》走進嵩陽書院,在 “中”與“和”的智慧里,讀懂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