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大模型抄襲阿里事件反轉!六千字爆料撕開大廠遮羞布
“這代碼里藏著阿里的名字!”技術偵探揮舞著名為“模型指紋”的利器,0.927的相似度刺痛了人們的眼睛——這已經不是技術借鑒,這分明是代碼認親。華為盤古Pro MoE 與阿里通義千問之間那條“高度巧合”的技術血脈,在這個夏天點燃了輿論的火藥桶。
“遮羞布”之下,代碼在說話
在代碼的冰冷世界里,證據像刺刀般銳利:
盤古開源代碼深處,那行“Copyright 2024 The Qwen team”的版權聲明無聲矗立,像一顆等待引爆的定時炸彈。
技術社區在盤古代碼架構中扒出“Qwen”類名,清晰烙印著阿里血統的“基因標記”。
華為“自主研發”聲明顯得異常單薄——開發者一針見血:“就像買了組裝車,卻堅稱全車自造”。
然而,最震撼的爆料終于來臨!那份六千字《盤古之殤》,如同撕開華麗幕布的雙手:
爆料者自稱盤古團隊成員,直指團隊曾將阿里千問的110B模型進行“加層擴參”,改頭換面為“自主研發”的盤古135B V2模型。
更驚心的是,這些“套殼”團隊竟能繞開規定優先獲取算力支持,而真正埋頭全自研的團隊卻因“效率低下”被邊緣淘汰。
這不僅僅是技術借用,它揭示了一種病態生態:偽創新暢通無阻,真創造寸步難行。
當“套殼者”戴上創新桂冠,“研發者”卻被推向邊緣,大廠榮耀背后還剩下什么原創誠意?
中國AI的“開源悖論”:盛宴下的裂痕
這場風波是中國AI行業矛盾的集中爆發:
華為的掙扎: 一面高調宣揚盤古系列氣象預測的硬實力(精度碾壓傳統方法),一面為開源策略急轉(從2023年“永不開源”到2025年突然放出70億模型)付出誠信代價。搖擺背后,是算力壓力還是賽道焦慮?
阿里的帝國: 手握“最開放開源”王牌的阿里通義千問覆蓋全球1250萬開發者,Apache2.0許可證成為生態擴張利器。但當規則被他人鉆空,阿里親手構建的便利通道,會成為吞噬創新的雙刃劍。
字節的策略: 字節以豆包大模型揮舞“價格屠刀”——63%降價配合“區間定價”策略讓它日吞16.4萬億tokens。商業策略取代技術競爭,創新賽道被無情擠壓。
某大模型負責人點出行業真相:“誰都不敢打包票是從零開始。”開源許可固然為創新提供臺階,但當“借鑒”與“套殼”界限模糊,所有創新信任便岌岌可危。
“遮羞布”之后,規則重建才是出路
大模型的紛爭撕開了表面繁榮下的層層遮蔽。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阿里代碼倉庫的更新從不停歇,字節跳動的降價推送霸占手機屏幕——它們在創造歷史也創造混亂。
真相的博弈終究會在代碼開源和協議透明后顯現嗎?還是我們應超越“站隊”思維?那位行業觀察家所說或許才是關鍵:“我們需要不是口水與敵視,而是開源的明確定義與競爭的公平鐵律。”
當每家大廠都高舉“AI創新”的旗幟,技術倫理建設已成燃眉之急:防止開源成為套利的綠蔭,規避低價成為創新的桎梏,在利益與研發之間厘清邊界,在借鑒與創造之間劃定紅線。
代碼不會撒謊,市場從不等待。撕開遮羞布,真相灼人——但唯有如此,真正的原創才能找到土壤。莫讓所有承諾成為未來審判的材料,一場關乎技術尊嚴的規則重建,該開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