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外形獨特、行為奇異的章魚——扁船蛸Argonauta argo。因為雌性個體能夠分泌出薄如蟬翼的螺旋形外殼,宛如一艘精巧的小船在蔚藍的海水中悠然漂浮,所以它們又被稱為“紙鸚鵡螺”。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揭開這種生物的神秘面紗。
雌性扁船蛸Argonauta argo/ Comingio Merculiano(1845—1915)
外形獨特的“自建小屋”
扁船蛸屬于章魚家族,但與普通章魚不同,它的雌性個體擁有一副半透明的螺旋形外殼。這個外殼由雌性扁船蛸的兩條特化的槳狀腕足分泌碳酸鈣而形成。
這種外殼結構堪稱大自然界最精妙的“作品”之一。研究表明,扁船蛸外殼的厚度僅為 0.1~0.2 毫米,卻能夠承受相當大的水壓。外殼左右對稱,表面布滿精細的放射狀肋紋。這些肋紋不僅能增強外殼的強度,還能有效分散水流的沖擊力。
雌性扁船蛸Argonauta argo外殼 / Nico.cec,CC BY-SA 4.0,Unaltered
有趣的是,這副看似具有防御功能的硬殼,實際上是一種“浮力調節器”。雌性扁船蛸會將空氣注入殼內,使自己輕松地懸浮于海水中;通過精確控制殼內空氣量來調節浮力,實現在水中的自由升降。
而雄性扁船蛸則完全不具備外殼,體形也遠小于雌性。通常,雌性算上外殼直徑可達 40 厘米,而雄性直徑則不到 2 厘米。這種顯著的性別二態性在頭足類動物中較為少見,也是扁船蛸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雄性扁船蛸的主要任務是交配,交配完便結束短暫的一生。
變幻莫測的體色
扁船蛸是海洋中的“變色大師”。其紅棕色外套膜布滿色素細胞,能瞬間實現變色。體表閃爍著隨光線變幻的黃、棕、粉色光斑,特化的第一對腕足同樣具備變色能力。典型的“背深腹淺”的體色是完美的偽裝策略,既能躲避天敵,又能迷惑獵物,展現進化的精妙。
研究發現,扁船蛸的變色能力甚至超過普通章魚。它們擁有 3 種類型的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和黑色素細胞。這些細胞可以在神經系統的精確控制下快速擴張或收縮。更神奇的是,它們的皮膚中還含有特殊的虹彩細胞,能夠反射特定波長的光線,產生金屬般的光澤。這種復雜的色彩系統使扁船蛸能夠在幾秒鐘內完成從米白色到深褐色的轉變,完美融入周圍環境。
扁船蛸Argonauta argo/ Di Turner,CC0 1.0
“海盜”的奇特捕食方式
扁船蛸主要棲息于熱帶、亞熱帶海域的上層(表層至 50 米深),通常遠離海岸線。與其他大多數章魚不同,它們并不藏身于海底洞穴,而是像“海盜”一樣隨波逐流。
它們的食譜包括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水母以及小型魚類,而它們的捕食方式也靈活多樣:
——濾食浮游生物:它們在幼體階段主要靠過濾海水中的微小生物為食。
——刺穿獵物的外殼或者甲殼:它們能用齒舌刺穿甲殼類的甲殼和軟體動物的外殼,注入毒液,從而麻痹獵物。
——主動捕獵小魚:盡管體形不大,但它們仍能用靈活的腕足捕捉小型魚類。
——搭乘水母“順風車”:有時,它們會“趴”在水母身上,一邊搭“順風車”,一邊啃食水母……
雄性的“終極犧牲”
——雄性斷腕求偶:交配時,雄性會斷開自己的特化腕足(稱為“交接腕”),并將其留在雌性體內。這條腕足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釋放精子,確保雌性能成功受孕。交接腕內部有肌肉和神經組織,能夠自主運動,確保精子順利輸送。這種“斷腕”行為對雄性來說是致命的,它們通常在交配后不久就會死亡。
——雌性守護后代:雌性扁船蛸會將卵產在自己的殼內,并一直守護,直到幼體孵化。一只雌性可以產下數萬枚卵。這些卵被黏液包裹成串,附著在雌性外殼內壁上。雌性會不斷用腕足攪動水流,確保卵獲得充足的氧氣。在卵孵化期間,雌性幾乎不進食,全身心投入“育兒工作”。
——天生的“建筑師”:剛出生的扁船蛸長到 12 天左右即具備分泌外殼的能力,可以建造屬于自己的“小船”。幼體的外殼最初是透明的,隨著生長逐漸增厚并出現色素沉著。
科學史上的重要角色
扁船蛸不僅是一種奇妙的海洋生物,還在科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 世紀,法國女科學家讓娜·維勒普勒-鮑爾(Jeanne Villepreux-Power,1794—1871)為了研究扁船蛸,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族箱。通過長期觀察,她首次證實了扁船蛸能夠自主分泌外殼,而非像寄居蟹那樣占據空殼。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當時人們對海洋軟體動物的認知。同時,她為了觀察海洋生物而設計制造的水族箱作為現代水族箱的雛形,為研究海洋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讓娜·維勒普勒-鮑爾 1839 年發表的作品中的扁船蛸Argonauta argo插圖
結語
海洋中的“紙藝大師”
扁船蛸以其結構精妙的外殼、高明的生存策略以及浪漫又略帶悲壯色彩的繁殖方式,成為海洋中最迷人的生物之一。它們的存在提醒我們:大自然永遠充滿驚喜,海洋仍然有無數未知等待我們探索。
下次當你在海洋紀錄片中看到這位乘坐透明“小船”的“紙藝大師”緩緩漂過時,請記住,它的名字就是——扁船蛸!
作者簡介
李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碩士。旅居瑞士 10 年。在 Jurassica Museum 從事標本館藏工作,負責礦物、巖石、化石的整理入庫以及保存工作。愛好自然保護工作、觀鳥、科普寫作。兼職從事法-英-漢三語翻譯,翻譯作品涉及生物、古生物、地質、藝術人文、人物傳記以及兒童繪本多個領域。
文中部分圖片版權來源不詳,無法與著作權人一一取得聯系,未能及時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關著作權人可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