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議:當傳統撞上新消費浪潮
2025年的中秋,貴陽六甲月餅的工廠里飄著40年如一日的云腿香,而車間外的世界已天翻地覆。這家成立于1994年的老字號,至今仍保持著“前店后廠”的手工制餅模式——25克面團包裹25克宣威火腿餡,3:7的肥瘦比例,連糖顆粒的粗細都要用篩網精確控制。但當年輕消費者舉著手機在直播間刷屏“求低糖版”時,老師傅們卻堅持“甜咸交織才是中秋的儀式感”。
數據揭示矛盾:2025年貴州月餅市場中,六甲以“親民路線”占據23%的份額,但00后消費者對其“傳統口味”的接受度僅41.3%,遠低于省醫月餅的68.7%。更尷尬的是,其經典云腿白餅在電商平臺被戲稱為“月餅界的諾基亞”——“抗摔耐放,但沒人用來拍照發朋友圈”。
二、情懷:老貴陽人的“月光寶盒”
在南明區青云路菜市場,72歲的王阿姨每年中秋必買六甲月餅:“他們家的餅皮一咬就碎,掉在報紙上能拼出個月亮。”這種“酥到掉渣”的體驗,源自昆明六甲食品廠傳承的“水油皮包酥”工藝,2025年仍需人工搟制8層酥皮。工廠墻上掛著1998年獲得的“貴州省著名商標”證書,與隔壁車間新安裝的智能溫控系統形成奇妙共生。
情懷背后是硬核數據:六甲月餅的復購率達58%,其中76%的消費者年齡超過45歲。在貴陽本地論壇“黔中早茶”上,一篇《六甲月餅的糖顆粒,是時光機還是絆腳石?》的帖子引發3000+討論,最高贊評論寫道:“吃的是月餅,咽下去的是童年。”
三、堅守:在流水線時代當“手工耿”
面對行業智能化浪潮,六甲的選擇堪稱“叛逆”。當惠誠滋知用3D打印技術復刻甲秀樓紋路,當貴州龍推出“刺梨月餅”跨界養生賽道,六甲卻將新廠房的1500萬投資中的100萬用于“手工制餅體驗區”建設。2025年中秋,這里每天接待200名游客,讓他們親手體驗“搟酥皮-包餡料-蓋紅章”的全流程。
這種堅守并非沒有代價:六甲月餅的日產能僅12萬塊,不足省醫月餅的1/3;其線上銷售額占比僅18%,而行業平均水平已達35%。但總經理黃德龍在第七屆梵凈山登山大賽招標會上的一席話令人深思:“我們要做月餅界的非遺,不是網紅。”
四、自毀式創新:在裂縫中尋找月光
2025年,六甲月餅推出“自毀體”營銷:在每盒月餅中附贈一張“時光膠囊”卡片,消費者可寫下對未來的寄語,明年中秋憑舊卡免費兌換新餅。這個看似浪漫的舉動,實則暗藏危機——若明年無人兌換,品牌將面臨“情懷破產”的輿論風險。
更激進的嘗試發生在抖音直播間:主播直接對比六甲月餅與某網紅品牌的橫截面,直言“我們的餡料沒有拉絲,因為沒加卡拉膠”。這種“自曝其短”的直播風格,竟讓單場銷售額突破80萬,評論區刷屏:“終于有品牌不說謊了!”
五、結語:當月餅成為時光的琥珀
在貴陽六甲食品有限公司的榮譽室里,2025年的新展品格外引人注目——一盒被切開一半的月餅,旁邊放著顯微鏡和成分檢測報告。展簽上寫著:“40年匠心,經得起任何角度的審視。”
數據顯示,2025年貴州月餅市場中,傳統口味占比仍達62%,但健康化、個性化需求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六甲月餅的未來,或許就藏在那句有些自嘲的slogan里:“我們不是跟不上時代,只是想讓時代等等月餅。”當老師傅將最后一枚紅章蓋在月餅上時,他們蓋下的不僅是品牌標識,更是一個關于堅守與變革的哲學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