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記者 莊小蕾 汪文羽 姚穎康
寫作近20年,“宿管阿姨”湯杏芬身上縈繞著兩種色調,一種是暖、一種是烈。
暖是她的為人。笑容魔性、幽默體貼,杭州電子科技大學95后大學生甚至將她“罩著”的宿舍樓命名為“湯暖樓”。烈是她的性情。小學學歷的她,已在網上發表了《浮萍本無根》《烈女蔣究》等6部中長篇小說,其作品不避諱描寫人性陰暗面,卻始終“向陽而生”。這位“斜杠宿管”在網絡上用文字征服了讀者,也用作品證明了自己。和她書中的人物一樣,湯阿姨的人生,一路“遇坑填坑”。
湯杏芬重回杭電。浙江日報記者 姚穎康 攝
布衣之下自有山河
1969年,湯杏芬出生在余杭百丈村。
對文學的癡迷,深植于童年。上小學時,別人在操場上追逐笑鬧,她獨坐一隅,捧著借來的閑書如饑似渴。那是她貧瘠童年里唯一的珍寶。
“她作文好,常被老師當范文念!”湯杏芬的老同學陳群提起這位閨蜜,滿是贊嘆,“真的佩服她,一直堅持寫。”
小學畢業,因家貧輟學,但心里的火種未曾熄滅。丈夫王小平還記得當年追求她時的發現:“枕頭底下藏個日記本,我偷看過幾頁,寫得真好!”那些少女心事與隱秘故事,悄然埋下了日后創作的種子。
婚后,夫妻倆在臨平開竹制品店。王小平主外,湯杏芬主內。鍋碗瓢盆間,她偷得片刻寧靜,將生活百味傾注日記與散文。“人總要有個出口的。寫作就是我的出口。”
2008年,她以筆名“長姐似母”在網上發表文章。至于寫作方式,則是“松弛感”拉滿。“站著能寫,坐著能寫,隨時、隨地都能寫。”湯杏芬笑著,指了指家中那張沙發,“喏,躺著也能寫。”一部最普通的手機,就是她最趁手的筆。靈感閃現的剎那,指尖在小小的屏幕上起舞,備忘錄便是她無限延展的稿紙。
杭州本地一個論壇為她推開新窗。博客上的文字受到眾多網友的喜愛,點擊量噌噌往上漲。“散文不夠勁兒,寫小說!”湯杏芬備受鼓舞,從此一發不可收,《烈女蔣究》《浮萍本無根》《婆婆、媳婦》……一部部作品在網絡上誕生。靈感洶涌時,一天寫一萬五千字。王小平有時候半夜醒來,發現老婆不在身邊,一走出房間,才發現她一個人坐在黑漆漆的房間里寫小說。
走紅之后,湯杏芬曾在一次寫作課上做演講,主題是“粗繒大布,腹有詩書”。這個主題選自蘇軾的《和董傳留別》,也是湯杏芬的“以詩明志”。布衣之下,自有錦繡山河——她本人,便是最好的例證。
“湯暖樓”里的娃
前段時間,恰逢畢業季,記者隨退休的湯杏芬,重返她耕耘多年的地方——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公寓樓。
“湯阿姨回來了!”杭電原公寓中心主任林小惠聞聲趕來。老同事們激動相擁,家常話,說笑聲,瞬間將時光拉回2015年。
彼時,年過不惑的湯杏芬站到了公寓中心的應聘臺前。年輕時,她也夢想走進大學校園,卻因為學歷低無法實現,“當不了老師,就當宿管阿姨吧。看著那么多年輕的臉,心里踏實。”
這一當,便當出了名堂。
“新員工考核認學生,她只用兩個月,就記住了18幢832個名字,還能一一對應寢室號。”林小惠回憶,語氣滿是佩服。
“人臉識別”是硬功夫,“留言板”則是軟實力。樓道里的小黑板就是她的舞臺。“樓里有位‘熊阿姨’,碰見愿意打招呼,她高興;不愿?沒關系,咱不熟——多煮煮就熟了!”幽默,帶著煙火氣的人情味。學生們私下嘀咕:這位阿姨,怕不是中文系畢業的吧?
才華被“看見”,公寓中心開了“湯阿姨講故事”專欄。杭電的微信公眾號推送宿舍點滴,她是最勤懇的筆耕者。
學生們把這片宿舍樓,喚作“湯暖樓”。因為有湯阿姨的地方,就有暖意。
樓里的娃,成了她新的靈感源泉。小說《宿管阿姨和樓里的娃》,以真實為底,細細描摹那些關于青春、陪伴與成長的故事。
宿管阿姨的身份,像一把奇特的鑰匙,為她打開了更多的門:大學“寫作與溝通”公選課的主講臺、文學社的指導老師席、“美食人生課”的灶臺邊……她成了學生們口中的“全能阿姨”。身份在變,不變的是對生活的汲取與筆耕不輟。
2018年7月,一紙通知抵達: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的入會邀請。湯杏芬握著手機,眼淚無聲滾落。認可,沉甸甸的。她,成了真正的作家。
遇坑?填坑!
2022年退休后,湯杏芬回到余杭老家。一棟小樓,掛起“榆緣”的招牌。“‘榆’取自‘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人聚這兒,是緣,也有情。”她解釋。
踏入“榆緣”,先聞其聲。廚房里,鍋鏟哐當,伴著一把清亮婉轉的越劇唱腔——是《孟麗君》的選段。湯杏芬系著圍裙,在氤氳熱氣里翻炒、哼唱。三尺灶臺,也是她的快活林。
問寫作秘訣?她答得樸素:“生活,就是源頭活水。小說里的人,親戚朋友,活生生的。”《浮萍本無根》里的人物,便脫胎于此。
閱讀,是另一眼深泉。她尤愛歷史傳奇,也愛看《平凡的世界》。四年級暑假,硬啃完一本繁體豎排的《七俠五義》。俠肝義膽,蕩氣回腸,烙在心底。這份對“俠”的鐘情,流注筆端。《烈女蔣究》的主角,便帶著這般忠勇俠義的風骨,又有凡人微光的堅韌。
談話間,湯杏芬的笑聲爽朗,帶著點“魔性”。笑聲背后,是歲月淬煉的豁達。她自有一套生活哲學:“遇坑填坑”。
家中長女,自幼擔重擔。面對難題,不抱怨,只埋頭找法子解決。筆名“長姐似母”,由此而來。
“遇到坑,填掉它,往前走。”湯杏芬語氣平靜,帶著力量,“我書里的人也這樣。”
她的作品,正是這尋常日子里,一鍬一土填出來的生活真味。
退休生活并不清閑。父母養老,兒女婚事,瑣碎依然壓在肩頭。但她始終笑著,用樂觀感染周遭,也用文字安頓內心。
民宿經營得有聲有色,她還添了項獨門服務——“寫作公益培訓班”。截至目前,她已經免費為來住宿的孩子們上了五期寫作課。“有需要,我就一直開下去。”
生活如長河,湯杏芬便是那勤勉的擺渡人。
來源: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