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魚,從一顆魚卵成長為一條成魚需要漫長的過程,而且自然繁育率低。為了增加青海湖中的湟魚數量,位于青海西寧的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打造了適宜湟魚生長的水生環境,人工培育出來的魚苗會被送到這里,培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轉運回青海湖。
眼下,正是湟魚轉運的時節,我們一起去看看湟魚寶寶們的回家之路。
早上6時,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水循環培育車間,工作人員正在對轉運的湟魚寶寶們做最后的檢查,確認它們的健康程度。工作人員李瑾已經和這批湟魚朝夕相處了1年,水的溫度和鹽度他都要隨時掌握。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循環水車間負責人 李瑾:因為湟魚身上沒有鱗片,如果在純淡水里,可能身上會有一些寄生蟲生長,將這個鹽度加至千分之七到八之間以后,能預防病害,還能保證它適應青海湖的生存環境。通過生物池凈化,水體的有害的氨氮、亞硝酸鹽這些指標會降低到適合魚苗生長的安全水質。
李瑾告訴記者,他今天要和其他5名同事一起給一百萬尾小湟魚寶寶們搬家。對,就是六比一百萬。那么問題來了,這六個人是如何給一百萬尾湟魚寶寶搬家的呢?
01
特制漁網 篩選“合格”湟魚
首先,他們要用特制的漁網撈魚,但也不是所有的魚都有資格入網!
專家會提前數樣,只有體長達到10厘米,體重達到10克以上的湟魚寶寶才能從“幼兒園”畢業回家。那么這一百萬只體重10克的小魚寶寶算下來可就有10噸。六個工作人員要在1小時內,將漁網中的湟魚寶寶一桶一桶撈出來,工作強度之大可想而知。
02
給湟魚寶寶“分班”
接下來的第二步可就是個技術活了。簡單點說第二步就是工作人員要給湟魚寶寶們“分班”了,每一個大桶都是一個班,那又如何保證每一個班的湟魚寶寶數量基本相同?
工作人員介紹,給湟魚寶寶分班全靠日積月累的手法,一桶下去能有多少湟魚寶寶,心中自然有數。一個班上的湟魚寶寶太多了導致缺氧,影響健康。所以這第二步“分班”一定要穩準快。
03
翻山越嶺300公里
分完班之后就要帶領湟魚寶寶們上“班車”啦。眼前這個就是湟魚寶寶們的“班車”,你可別小看這個“班車”,車上不僅裝了15攝氏度的水,還有增氧機不間斷往水中打氧,確保湟魚寶寶們在班車上涼爽舒適。
湟魚回家路程要翻越高山,穿過草原,總路程超過300公里,海拔落差近2000米。為了保證湟魚安全,每間隔一段路程,工作人員都要下車檢查湟魚狀況。
經過5個多小時的轉運,車隊抵達青海湖的入湖河流。工作人員迅速架起滑梯式放流通道,湟魚寶寶們順著水流躍入河道,向著青海湖的方向游去。
據了解,自2002年起,青海開展大規模增殖放流工作,截至目前,已向青海湖放流湟魚一齡魚2.39億尾。如今,青海湟魚資源蘊藏量已恢復至12.75萬噸,人工增殖放流貢獻率達到了26%。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