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從小時候寫作文開始,老師就常常教導我們,開頭結尾很重要。
在短為代表的“碎片化娛樂”橫行的今天,更是有了很多所謂的“黃金三秒”和“黃金三章”之類的說法。
意思是說必須要在開頭就先聲奪人,迅速吸引到觀眾,并留下了觀眾。
也正因為這一現象,越來越多的編劇和導演在開頭下了不少功夫,甚至創作出了不少“神仙開場”。
對于導演和編劇而言,只要能留得住觀眾自己的收視率就有了,自然也不用糾結太多。
可對于觀眾來說這簡直是把人“騙進來殺”,明明開頭那么有意思,怎么越往后看就越水了呢?
近日,在《以法之名》爛尾風波逐漸走向高潮的時候,央視網就發文談論了這一爛尾現象。
1、《以法之名》的爛尾
作為一部豆瓣開分7.8分的熱劇,在大結局播出后該劇評分已經跌至7.3分,而且依然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間。
從評論區不難看出,相當多觀眾都是從第一集開始支持這部劇,直到最后四集忍無可忍,最終破防。
網友們對最后四集主要的不滿集中于情節灌水和無意義地強行悲劇結尾。
作為一部刑偵劇,觀眾們關注的重點自然應該是專案組辦案的主線,可在最后四集中,辦案的內容卻呈現了明顯的邊緣化。
反而是各類的煽情戲份占據了主流,洪亮一家、李人駿夫婦等主配角的感情戲將這幾集塞得滿滿當當,最后只能讓辦案變得草草了事,反派被抓得莫名其妙。
除了劇情嚴重脫離辦案主線之外,所剩不多的辦案主線也沒能讓觀眾滿意。
且不說直到最后專案組好像都是智商下限,能夠破案完全是靠各種“機械降神”的證人供詞以及反派內訌。
單說專案組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扭轉局勢的關鍵人物萬海,還因為專案組不保護證人,最后被反派殺害。
而諷刺的是,如果不是萬海最后決定幫助專案組破案,他本來可以好好地活下去,最后反倒是專案組害他丟了性命。
2、央視網銳評
或許是考慮到《以法之名》畢竟是在CCTV8黃金時段播出的熱播劇,所以央視網在討論電視劇爛尾的時候也是保留了體面,并沒有直接點破《以法之名》。
不同于大多數觀眾將問題完全歸咎于悲劇結尾,認為文藝作品應該要讓觀眾找到“爽點”,能夠滿足情緒發泄的正能量訴求。
央視網則是認為,現在有太多的劇作將悲劇式和開放式結尾當作了萬能公式。
悲劇結局和開放式結局本來應該是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能夠提升整部作品的情節張力。
在中國的古典名著中就有不少作品以悲劇作為結尾,不僅給觀眾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而且升華了主題。
但是現如今,有很多編劇為了讓劇作顯得不那么庸俗,也為了讓觀眾們朝著自己引導的方向去思考,會在結尾強行設計悲劇結尾。
這并不是說悲劇結局不能被觀眾所接受,而是因為悲劇的太過草率和強行,讓觀眾并沒有感到悲傷,而是憤怒。
就比如《以法之名》中的萬海,作為貫穿全劇的關鍵人物,且不說他死得毫無價值,單說他的死因就給人一種“為了死而死”的感覺。
如果說劇情中真的是專案組百密一疏,最后導致萬海被害,我相信就算是喜歡這個角色的觀眾,也都會接受這一設定。
可編劇偏偏將故事設計成了專案組沒有看出了萬海的暗示,對重要證人沒有采取對應的保護措施,最后“坑死了”隊友。
3、爛尾的真正原因
其實從這里我們就不難看出來,爛尾雖然呈現出來的結果是非常草率的結局,可卻并不全是結局的鍋。
就像文章開頭所說,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開頭結尾很重要的思想,認為中間的內容只要不拉胯就可以了。
在快節奏娛樂的今天,這一原則更是被簡化成了只要開頭好就萬事大吉。
但實際上,因為缺乏鋪墊和合理的劇情線設計才是一部劇最后爛尾的真正原因。
之所以我們看最后幾集全是感情線,實際上就是編劇在前期為了吸引眼球開了太多的支線,到結尾不得不通過壓縮主線的方式,讓這些支線有一個結局。
在古典文學創作領域,一個好的作品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也就是說不僅開頭和結尾要非常好看能吸引人,中間的內容部分也應該像豬肚子一樣,又大又充實。
可縱觀我們現在的短劇和網絡小說,多數都是開頭寫得非常出彩,各種出人意料的腦洞奪人眼球。
可真的看下去卻會發現,故事越往后面發展就越發地同質化,甚至因為續不上過于精彩的開頭,直接選擇草草結尾。
雖然這一方面是快節奏社會的悲哀,讓人們失去了細細品味作品的耐心,催生了這類作品的誕生。
但另一方面,這也是編劇行業質量參差不齊的一個真實寫照,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我們可以在開頭多下功夫,但絕不是說只用在開頭下功夫就行了。
結語
很多人將《以法之名》的爛尾粗淺地歸類為悲劇結局,覺得是因為觀眾不能接受更為殘酷的黑暗結局所導致的。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從《漫長的季節》等作品就能看出來,觀眾對于這種“不完美結局”的接受度本身是非常高的,甚至比大團圓結局的口碑還要更好。
真正讓觀眾不滿的,實際上是整個劇作的結構以及鋪墊上出現的問題。
從觀眾的評論我們就能看出來,《以法之名》在中期就已經有了明顯的拖沓和水時長問題,只不過在最后四集迎來了爆發而已。
寫作講究的是一個“鳳頭豬肚豹尾”,好的開頭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有好的開頭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太膚淺地把爛尾的原因片面歸咎于結尾本身,而忽視了整部電影的邏輯不合格。
部分信息來源:
央視網|拒絕爛尾成為影視劇的歸宿
紅網|從好評到“爛尾”:《以法之名》的結局為何刺痛觀眾神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