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以法之名》迎來收官,東平撥云見日,破傘還晴,劇集首次系統聚焦檢察機關“刀刃向內”監督職能,將專業司法議題轉化為全民熱議的社會謎題,成功實現涉案劇創作的題材破冰。該劇幕后推手——總制片人高金璽將這段歷時三年的創作歷程稱為一場“硬仗”,這位曾以《風吹半夏》精準復刻年代史詩的制片人,此番轉身投入涉案題材的“深水區”,其職業軌跡折射出中國現實題材劇集走向專業化的一次成功“深潛”。
三年淬煉:從“專業小白”到題材破冰者
《以法之名》首次揭開“檢察偵查”這一司法體系中鮮為人知的“隱蔽戰線”,擁有獨一無二的題材紅利。劇情參考了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真實案例,直擊社會痛點。比如湖南省衡陽市檢察機關一網打盡108起民事案件背后的黑惡勢力和保護傘;湖北省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州長、州公安局原黨委書記、局長田某徇私枉法案;遼寧本溪市檢察機關辦理的陶某等人涉嫌嚴重刑事犯罪案背后相關的職務犯罪案件。
“觀眾天然關注司法體系如何自我糾錯,渴望看到天網恢恢、正義伸張。”高金璽分析說,“我們展現檢察官抽絲剝繭、‘刮骨療毒’的過程,正是要滿足這種對公平正義的深切期待。”談到《以法之名》的創作過程,高金璽坦言:“這是一部‘死磕’出來的作品。”初始劇本以掃黑題材為主,但因缺乏新意而被否,重新梳理方向后逐步確立“司法系統自我凈化”的核心主題,并?耗時三年打磨作品。這三年,不僅打磨出一部精品劇,更重鑄了創作方法論,“下生活采風”成為團隊創作鐵律。
“當《以法之名》這個項目確立時,我們整個團隊,包括傅東育導演,對檢察偵查工作的理解幾乎是空白的。”題材的獨創性意味著陡峭的創作難度,在最高檢支持下,創作團隊開啟了“沉浸式”采風:奔赴四省十幾城,從最高檢到基層院,采訪超百位檢察官,深度研讀卷宗,高金璽坦言“這個過程充滿挑戰”。
《以法之名》的編劇署名有7人,劇本創作堪稱“浴火重生”,反復推翻重寫,“劇本寫著寫著就廢了,不斷有新的編劇加入進來,寫不下去就再去生活!這就是一個不斷建立認知、完善認知的過程。”高金璽回憶說,隨著創作團隊對檢察職能認知邊界不斷拓寬,大家開始真正理解“法律監督”“刀刃向內”的核心內涵,也開始在原型檢察官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才逐漸形成最終劇本。
創作秘訣:把“人性糾結”寫明白了
不同于傳統涉案劇的臉譜化塑造,《以法之名》以幾乎“全員嫌疑人”的復雜生態揭示了現實鏡像。全劇鋪設70余個角色構成了龐大人脈網絡,東平市政法系統的盤根錯節被具象化為“一家子都是搞法律的”的熟人社會。
“直到今天我都認為,《以法之名》創作的核心就在于把人寫明白了,把人的糾結寫明白了。”高金璽認為,鮮明的人物性格、復雜的人物關系、糾結的人物態度,再加上簡單的情節,是好劇本的一個標準。“我們的編劇團隊在確定作品主題后,在創作上其實不太傾向于用情節編織去推動故事的前進,因為情節過于復雜會導致對人物本身刻畫的減少。”
具體到《以法之名》的劇情中,觀眾可以看到張譯飾演的主人公洪亮兼具執法者的專業嚴謹與中年人的世故,檢察官對疑點人物的調查博弈中摻雜著舊日同窗情誼,關鍵證人面臨著“說出真相即毀掉家庭”的兩難。在“簡單情節+復雜人物”的敘事結構下,劇集將主要的篇幅用于展現人物在法理人情間的搖擺,通過大量閃回鏡頭外化人物內心沖突,大膽表現檢察官面臨的真實困境,呈現出豐富的人性縱深與戲劇張力。
高金璽不否認劇中閃回鏡頭不少,也非常理解有觀眾第一遍看《以法之名》時為案件推進而心急。“但觀眾盯著事著急,原因在于人好看。”他認為,刻畫人物的筆墨必須得加,“不把人物寫到位,本質上戲就失敗了。”
前期采訪中,創作團隊發現檢察官在生活中同樣面臨房貸、婚戀、子女上學、父母生病的問題,而所有的生活困境就是別人圍獵的短板。劇中“檢察官被圍獵”的情節直接取材于現實,通過藝術提純保留了“溫水煮青蛙”的腐蝕過程以及“世俗困境與專業信仰的撕扯”,劇情設計把人物逼到絕境,看他們如何取舍。這種對人物、人物關系的復雜化處理映射現實,讓司法腐敗議題具有普適討論空間,也體現了“以人物推動劇情”的創作觀。
劇中的檢察官群像褪去職業神話,呈現了執法者自我革命的人物弧光。高金璽說,《以法之名》里濃濃的都是人情,但人情之下永遠有一條法律的底線,劇集在人性維度的敘述中讓司法正義更具情感溫度,同時也深刻揭示了“執法者更應被約束”的現代法治精神,凸顯現實主義底色。
作品根基:“水下冰山”與“共生創作”的力量
對于電視劇制作,高金璽主張“水下冰山”式的創作,“如果將劇本比作水上的冰山,你根本不知道水下那部分有多深,觀眾最終看到的故事,只是我們劇本工作的冰山一角。”而水下的部分?——劇本中未被直接呈現的社會學研究、案件背景、人物前史等“水下90%”的積累,才是故事張力的根源。
高金璽和傅東育共同創作了《理想照耀中國》《冰雨火》《風吹半夏》《以法之名》等作品。合作七年來,兩人逐漸形成了項目創作上的“共生體”,比如《以法之名》面對“檢察偵查”這一影視空白領域,傅東育專注?開掘作品人性深度?,高金璽致力?打通系統支持?,兩人以不同路徑共同拓展行業認知邊界,在劇集創作中完成職業角色的互補。
高金璽告訴記者,傅東育導演提出的“三個相信”——?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人物的力量、相信自我表達的力量?,是其創作體系的核心哲學,也是《以法之名》等作品成功的底層邏輯。《以法之名》堅持“導演必須深度參與劇本孵化”,傅東育帶領團隊耗時三年整合十余起真實案件,確保劇中從“萬海案偽證鏈”到檢察官生活困境,所有情節都有現實依據,每一個人物都有很強的邏輯線,這種“盤根錯節的真實”形成了作品厚重感。
在高金璽看來,《以法之名》以檢察偵查的“小切口”切入,用三年時間完成對司法系統的“深潛”,最終實現現實題材的全民共振,這也揭示了爆款作品的本質:?當創作回歸對人的凝視、對社會的顯微觀察時,專業性與大眾性從不對立,而是彼此成就。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杰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