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大學“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圓滿收官
周文靜 杜雅雯 李林蔓 李秋萍等/文 劉恩汐 鄧成彩等/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在紅色紀念館感悟理想信念,在現代化工廠聆聽時代強音,在鄉村振興一線感受發展脈搏——歷史的前進腳步、工業的振興圖景和生動的煙火人間,共同構成了最鮮活、最動人、最可感的思政教材。2025年7月,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思政課”實踐團隊兵分三路,分別奔赴江津、黔江、宜賓等地開展實踐活動。師生們用腳步丈量祖國山河,用雙眼見證時代變遷,用心靈感悟初心使命,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
(動員大會 韓明港/攝)
紅色圣地悟初心,英雄足跡勵后人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在莊嚴肅穆的趙一曼紀念館內,宜賓分隊的師生們久久駐足。他們凝視著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和斑駁的手稿,仿佛穿越時空的阻隔,親眼見證了這位抗日女英雄短暫而壯烈的一生。當講解員講述趙一曼在日寇酷刑下寧死不屈、最終慷慨就義的英勇事跡時,研究生李秋萍不禁潸然淚下:“趙一曼烈士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信仰的真諦。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我們不僅要研讀這些精神,更要讓它們從書本中‘走’出來,真正成為照亮指引人生的燈塔。”
(宜賓分隊參觀趙一曼紀念館 陳馨怡 王嘉莉/攝)
在萬濤烈士故居,每一件簡樸的生活用品、每一頁泛黃的革命文獻,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建者短暫而輝煌的28年人生。“啟秀,從今以后我改名為萬濤,就是為了讓革命的浪濤流向全中國……”,當歷史場景復原話劇《守望》上演時,在場每一位師生都被萬濤投身信仰、獻身革命的英勇壯舉和他與妻子冉啟秀的忠貞愛情故事所打動。文新學院的謝雨荷同學難掩激動:“只有親身站在先烈們曾經奮斗過的這片熱土上,才能真正理解理想信念的磅礴力量,也更能深切感受到我們這代人肩負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
(黔江分隊參觀萬濤故居 趙欣怡/攝)
在莊嚴肅穆的聶榮臻元帥紀念館內,江津分隊的師生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通過一件件珍貴文物和史料,深切感受著這位開國元勛樸素而偉大的一生。“男也不敢云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這是青年聶榮臻赴法留學前夕寫給雙親的家書,更是他用一生踐行的錚錚誓言。從革命戰爭年代的烽火硝煙,到新中國“兩彈一星”和首艘核潛艇的研制,聶帥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1919年,年僅20歲的聶榮臻揮別故土江津,此后再未踏上歸途,唯有紀念館前的銅像,仿佛在深情凝望著家鄉。參觀結束時,師生們在留言簿上鄭重寫下:“我們和聶帥在一起”。聶帥,感謝您為民族復興作出的不朽貢獻。請您放心,這盛世正如您所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棒,我們這一代人定當奮力傳遞!
(江津分隊參觀聶榮臻紀念館 劉恩汐 鄧成彩/攝)
三線傳承耀時代,創新驅動譜華章
在重慶這片熱土上,江增重工、江津蘭家沱港、重慶齒輪箱有限公司等“大三線”建設時期落戶的企業,至今仍在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江增重工的前身是1966年創建的永進機械廠,從武隆白馬山到江津臨峰山,廠址幾經變遷,但那份赤誠的報國情懷始終如一;重慶齒輪箱有限公司與江增重工同年建廠,如今,斑駁的老廠房與現代化的智能生產線交相輝映,當工程師們輕撫著那些中國唯一、世界領先的齒輪組件時,眼中閃爍的是推動中國工業發展的自豪光芒;在蘭家沱港口,最讓工作人員自豪的不是從船到倉的先進傳輸線,而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這里作為救災物資中轉樞紐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使命與擔當,早已融入他們的血脈。“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猶在耳畔,那份建設祖國的激情從未褪色。“我為祖國獻青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的誓言,詮釋著一個崇尚奉獻的民族何以偉大。如今,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三線精神”與“黨建引領”深度融合,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江津分隊在蘭家沱港調研 劉恩汐 鄧成彩/攝)
益海嘉里金龍魚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新加坡豐益國際旗下在深交所上市的糧油食品龍頭企業,憑借多年行業深耕,構建了從糧油加工到保健品研發、蛋雞養殖的全產業鏈體系。其成功的本土化戰略、精細化的生產管理以及世界500強企業特有的研發創新能力,給參訪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隨后的研討會上,圍繞中華老字號創新轉型、中國糧油企業發展路徑以及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等議題,師生們展開了深入探討,引發了關于產業升級與民生保障的深刻思考。
(江津分隊在益海嘉里公司調研和分組討論 劉恩汐鄧成彩/攝)
在德感工業園參觀交流期間,發展中心副主任代靜、企業服務科科長黃君菡等負責人向師生們詳細介紹了國家在產業設備升級和智能化改造方面的政策支持。他們重點闡述了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培育等創新舉措,以及園區積極融入重慶市和國家戰略發展大局的具體實踐和顯著成果。在互動環節,園區領導不僅耐心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各類問題,還認真聽取并記錄了大家關于產業發展的建議。
鄉情筑夢新時代,青春揮毫賦振興
在黔江區金溪鎮碧波蕩漾的桑田間,黔江分隊實地考察了“一片桑葉”帶來的產業裂變效應。當地打造的“蠶桑+N”產業基地年產值達200萬元,通過“電商直播+農產品”的創新模式,成功帶動村民實現月均增收超千元。當年毛主席曾號召青年“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長春村黨支部書記萬書秦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數字經濟確實為傳統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但鄉村振興更迫切需要青年人才注入活力。”如今的中國鄉村正是青年人創新創業、施展才華、服務社會的廣闊舞臺。
(黔江分隊在長春村座談 周文靜/攝)
在黔江區重慶市民族博物館,師生們通過系統考察出土文物、研讀古籍文獻、觀摩場景復原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遷徙歷程與發展軌跡。漢代銅鼓的厚重紋飾、清代土司印信的莊重形制、革命時期民族地區宣傳畫的鮮明特色,這些珍貴文物共同構成了一部生動的“實物版”地方民族史。通過這次參觀學習,師生們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有了更為深刻和直觀的認識,深切感受到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壯闊歷程。
(黔江分隊參觀重慶市民族博物館 陳星霓/攝)
宜賓市博物院以其“萬里長江第一城”的獨特定位,為師生們開啟了一堂生動的文化思政課。這座國家一級博物館通過1萬余件珍貴文物,系統展現了從新石器時代石斧到明清書畫的長江文明演進史。在《我住長江頭》展廳,2200年建城文物生動詮釋了宜賓作為水陸樞紐的發展軌跡;“墨韻三江”書畫展中,研究生李秋萍發現的“天人合一”態智慧,與當代生態文明理念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酒都酒風》展廳則啟發本科生陳馨怡思考傳統工藝的數字化轉型;而“四季鄉愁”民俗展讓丁元相同學領悟到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重要性。實踐創新采用“三維學習法”:空間上丈量長江文脈,時間上追溯文明演進,理論上解析發展命題。這種“文物見證+理論研討+實踐轉化”的教學模式,使師生們在回答“從哪里來”的歷史追問中,找到了“到哪里去”的時代答案,讓思政教育真正實現了鑄魂育人的目標。
(宜賓分隊參觀宜賓博物院 楊正慧/攝 )
在黔江區太極鎮金雞書院,師生們通過參觀軍屯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展陳,深刻認識到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靈魂工程”的重要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深入基層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活動,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刻內涵,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學子的責任擔當。
(研究生謝乾坤宣講黨的創新理論 周文靜/攝 )
在宜賓市樟海鎮,40萬畝樟樹林隨風搖曳,綠浪翻涌。宜賓分隊深入調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的這一“綠色奇跡”。金森林業創新的“三零模式”令師生們贊嘆不已——將自然脫落的樟葉提煉為珍貴的天然香料(被譽為“液體黃金”),并將殘渣100%轉化為有機肥料,真正實現了“葉落成金”的循環經濟理念。副鎮長李飛在座談會上擲地有聲地表示:“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迫切需要青年一代貢獻智慧與激情!”這番話語不僅道出了基層發展的現實需求,更彰顯了新時代對青年人才的殷切期盼。通過實地考察,師生們深刻體會到綠色發展理念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生動體現,也為高校服務地方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宜賓分隊師生體驗油樟特性 陳馨怡/攝)
知行合一求真諦,躬行踐悟得真知
經過為期兩個月的精心籌備和一周的實地調研,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組織的本期“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于7月10日圓滿落幕。本次活動創新性地組建了三支跨年級、跨專業的實踐分隊,匯聚了10名教師和來自11個學院35個專業的47名本碩學生。師生們先后深入江津、黔江、宜賓等地開展實地考察,通過觸摸時代脈搏、厚植理想信念、體悟使命擔當,為地方發展提供了建設性意見。活動期間,校地共建的3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正式掛牌,為深化實踐育人搭建了長效平臺。
(“大思政課”實踐基地授牌儀式 周文靜/攝)
從紅色基因的薪火相傳到大國重器的創新征程,再到鄉土中國的振興實踐,三條特色鮮明的調研路線共同譜寫了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的嶄新篇章。在實地調研中,趙一曼烈士就義時的鐐銬、萬濤同志家書的墨跡、三線建設時期車床的油漬,以及當代大國重器的磅礴力量,這些具象化的歷史見證將抽象的思政理論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精神符號;“兩山”理論的生動成果、鄉村振興的嘹亮號角,則展現了理論指導實踐的強大生命力。額頭的汗水、腳下的泥水、感動的淚水,這些真實的實踐體驗如同甘霖般滋養著理想信念的種子,使其在青年學子心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作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以“實踐育人”為核心理念,系統推進教學改革創新。該課程通過構建“理論-實踐”“課堂-社會”“認知-行動”三維一體的教學模式,探索出了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實踐教學范式,為全國高校思政課建設提供了示范樣板。學院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通過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了一批批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
(參加本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同學對本文皆有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