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印度氣象部門發出預警,指出今年印度的高溫天氣比往年來得更早,部分地區需提前做好應對熱浪的準備。這讓人想起去年5月底的慘狀,印度部分地區氣溫一度突破50℃,短短數日內就有上百人因極端高溫喪生,醫院里擠滿了中暑患者。
幾乎每年夏季,印度都會遭遇致命熱浪的侵襲。為什么這個國家總是難逃"高溫魔咒"?有趣的是,與中國西部僅一山之隔的青藏高原地區,卻不會出現類似的極端高溫天氣。這座橫亙在中印之間的"世界屋脊",究竟是如何塑造了兩國截然不同的氣候?
高溫煉獄 生死考驗
2024年5月,印度蒙蓋什布爾的溫度監測站記錄到驚人的52.9℃高溫,但印度政府隨后解釋稱這是傳感器故障,實際溫度應下調3℃。可即便如此,49.9℃的氣溫依然高得嚇人,這簡直是把蒸桑拿當日常啊!
不僅蒙蓋什布爾,印度北部的拉賈斯坦邦也測出了50℃的高溫,追平了2019年創下的極端紀錄。
溫度計蹭蹭飆升的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2024年的3—5月,印度已報告了了2.5萬起中暑病例,死亡人數達56人。另有60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因高溫間接死亡。印度媒體指出,由于統計滯后,實際數字可能更為驚人。
當然,更揪心的是那些沒被計入統計的死亡。在印度許多經濟落后地區,大量貧民連最基本的降溫設備都沒有。貧民窟里的拾荒者,工廠的工人,因中暑沒有撐到醫院的患者等弱勢群體,往往連被納入統計的資格都沒有。
各地的醫院更是人滿為患,好多高溫脫水的患者甚至都搶不到床位。大量的病人家屬只能在沒有空調,沒有"冷氣扇"(用風扇吹濕稻草降溫的土辦法)的樓道里,度過一個又一個難熬的不眠之夜。
不僅老百姓受罪,印度的公務人員也沒能幸免。夏季正是印度大選之季,據統計,北方邦至少有33名選舉工作人員因中暑死亡。印度的道路運輸部長也在一次演講拉票活動中因中暑暈倒。
這樣的高溫悲劇,卻是每年夏天印度的日常。2019年夏季,比哈爾邦在熱浪肆虐下就有180人喪生。而在更早的2003年,印度全國因高溫而死的人數更是達到了觸目驚心的1300人!
熱浪背后 地理宿命
印度頻繁遭遇“熱浪”,歸根結底在于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
印度大部分國土都位于低緯度的熱帶亞熱帶,三面環海,靠近赤道,正好位于北半球季風最活躍的區域。
每年的夏季(尤其是5月至6月),隨著太陽直射點趨向北回歸線,印度北部地區的太陽高度角將達到一年中的最高值,單位面積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極大,而冗長的白晝又進一步導致了熱量的聚集。
而印度北部廣闊的平原地帶深入內陸,遠離海洋的調節作用。陸地的比熱容遠小于海洋,在強烈日照下升溫極快,且降溫也相對較慢。再加上北部毗鄰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這里就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碗狀”區域,非常不利于熱空氣的擴散,會形成持久的“熱空氣池”。
最糟糕的是,印度的夏季風通常在6月中下旬才抵達印度大陸,基本和雨季同步。而在季風到來之前的4月,5月和6月初,印度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部和中部,會經歷一個漫長、干燥,酷熱的高溫期。每年這個時期,也是印度最難熬的時期。
若是再遇上厄爾尼諾"火上澆油",情況就會變得更加嚴峻。以2019年為例,受厄爾尼諾影響,印度夏季風比往年來得更晚一些,導致該國經歷了那幾年來最為干燥炎熱的夏季。
青藏高原 護國無恙
印度持續高溫的背后,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全球變暖的推波助瀾同樣不容忽視。
2022年,《柳葉刀》一項報告稱,在2000-2004年間,印度高溫致死人數大約為2.1萬,而2017-2021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3.1萬,增幅高達55%。
2018年,印度氣象局的一篇報告指出,2000年是印度受氣候變暖影響的臨界年。相較于20世紀,近20年來印度氣溫出現了明顯的飆升。如果這一趨勢持續,到2040年印度平均氣溫將上漲1.5℃,可能出現災難性的后果。
即便氣候變暖日趨嚴重,但僅與印度僅一山之隔的我國西部高原卻保持著截然不同的氣候特征。
當印度洋上空形成的熱空氣和氣流北上時,喜馬拉雅山脈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將大部分水汽阻隔在南坡形成降水。僅有少量氣流能翻越山脊,但到達高原時已變得干燥寒冷。正是這種阻隔作用,加上高原自身的氣候系統,構成了青藏高原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
試想如果沒有這道"世界屋脊"的阻隔,印度次大陸的暖濕氣流將長驅直入,可能改變我國南的氣候格局,西北可能更濕潤,青藏高原的夏季可能更炎熱,長江流域或將更加溫暖多雨,我國可能會有很多地區會經歷如印度一樣桑拿般的炎熱夏季。
而現實中,這道屏障確保了我國北方主要受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形成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寒潮也因此更為穩定。可以說,喜馬拉雅山脈的存在,從根本上塑造了如今東亞地區的氣候版圖。
結尾
青藏高原這道"天然屏障"確實讓我們躲過了不少極端高溫,但氣候變化的影響從來不分國界。印度現在的遭遇,或許就是未來全球更多地區要面對的"高溫劇本"。全球變暖的大趨勢正在不斷突破自然系統的調節極限,
在極端天氣事件呈現頻率增加,強度不斷增強趨勢的當下,青藏高原再高,又能護我們多久呢?當下,人類必須盡快采取切實行動。從國家層面的減排政策到個人的低碳生活,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畢竟地球只有一個,人類真的等不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