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今年是乙巳蛇年,而且是閏六月,上一次出現閏六月是在2017年,下一次則要等到2036年,可謂“八年一遇”。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三伏天幾乎全被“裝進”了閏六月——初伏始于7月20日(農歷六月廿六),中伏與末伏則完全落在閏六月內。在農村有句俗語“一年兩六月,三伏不見天”,這個是什么意思呢?今年三伏天會很熱嗎?
今年閏六月為何不一般?
農歷閏月的設置,本質是協調月相周期(朔望月約29.53天)與太陽回歸年(約365.24天)的“時間差”。由于農歷年比公歷年短約11天,古人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將缺少中氣的月份設為閏月,以此避免季節錯位。
2025年的農歷六月之后,出現了一個只有立秋節氣而缺少處暑中氣的月份,因此被定為閏六月。這種安排雖非罕見,卻因與三伏天高度重合而顯得尤為特殊:
熱力加倍:正常年份六月已是大暑、小暑聚集的酷熱期,今年多一個閏六月,意味著高溫時段被拉長,地表積熱持續累積。
濕度飆升:閏六月橫跨公歷7月下旬至8月下旬,恰逢副熱帶高壓北抬期,暖濕氣流與冷空氣頻繁交匯,極易形成“桑拿天”——高溫高濕,體感溫度遠超實際氣溫。
老人說“一年兩六月,三伏不見天”,伏天熱嗎?
這個還是比較好理解的,說的就是一年當中,出現了兩個六月,那么三伏天不見天是什么意思呢?在北方干旱區,“不見天”指陽光過于毒辣,熱浪蒸騰下水汽迅速蒸發,天空常呈灰白色,難見湛藍。
南方潮濕區則側重另一面——閏六月易觸發持續性陰雨。因副熱帶高壓位置偏移,雨帶長期滯留長江流域,導致三伏天少見晴天。例如福建民諺“閏六月初一灑一點,白面饅頭撐死狗”,便指向雨水充沛帶來的豐收預期。
伏天到底熱不熱?
今年入伏日為7月20日(農歷六月廿六,雙數),屬“母伏”。農諺稱“公伏兇,母伏爽”,暗示今年可能相對涼爽。
但是今年氣象科學給卻給出了“高溫預警”:國家氣候中心綜合多項模型指出,2025年三伏期間全國大部氣溫將較常年偏高0.5~1℃,長江中下游可能出現持續20天以上高溫,體感溫度超40℃;華北則以干熱為主,地表溫度可達60℃以上。
閏六月雖可能延長積熱時間,但實際溫度更取決于宏觀氣候系統:
第一:副熱帶高壓強度,若持續偏強且西伸,將導致華中、華東“燜蒸型”高溫;
第二:海洋環流干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事件可能削弱或增強熱浪;
第三,城市化熱島效應,大城市夜間低溫逼近30℃,形成“全天候烘烤”。
“三伏不見天”雖不能精準預測天氣,卻揭示了閏月對氣候系統的擾動規律,其科學內核在于:熱量累積效應,多出的29天延長了太陽輻射吸收期,尤其閏六月覆蓋夏末,推遲了降溫起點;閏月改變節氣時序,可能干擾季風進退節奏,誘發極端降水或干旱。
面對閏六月的“超長待機”三伏,我們無需恐懼,及時做好應對就可以了,我們始終要明白,伏天的真諦,真的不在“熱不熱”,而在我們是否懂得——在炙烤中尋得一片清涼,在潮濕里守住一身爽利,這個才是真正的長夏的生存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