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將被淘汰?新型殯葬已在實施,看完你能接受嗎?死亡,是人們比較避諱的話題,因為對死亡的未知,讓人們對死亡充滿了恐懼,但是即使再恐懼也終將得面對,更要像重視生一樣的重視死亡,因為這是生命的必然,就在這時候,有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的喪葬方式,現在已經在部分地區試點了,據說成本得 10 萬左右難道這是要取代火葬的節奏?大家能接受嗎?
我們面對死后的喪葬方式,雖不能自由選擇,但總還是要略知一二,我國殯葬的主流方式是土葬和火葬,土葬的時間最長,地域最廣,火葬是從1987在我國全面實施的,是近四十年來的主流殯葬形式。
但是土葬和火葬都有一些弊端,土葬,不僅占用耕地,還耗費大量的木材,造成土地和森林資源的浪費,尸體腐爛后還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在意識到土葬的弊端之后,我國從八十年代開始推行了火葬,然而,火葬的弊端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能源,而且火化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嚴重破壞環保。
在傳統的觀念里,人死后,只有將遺體完整地安葬在土地之中,才能讓逝者的靈魂得到安息,也才能保佑家族的香火延續,子孫后代繁榮昌盛,因此,盡管時代變遷,在許多偏遠的農村地區,土葬依然是主要的喪葬形式。
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土葬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土地資源的緊張,每一位逝者都需要一塊墓地,長年累月下來,這片土地上,活人與死人爭地的現象將會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周邊,墓地的價格更是水漲船高,甚至出現了“死不起”的尷尬局面。
除了土地問題,如果逝者生前患有某些傳染性疾病,而遺體又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那么在埋入地下后,病原體就有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成為潛在的健康威脅,特別是在一些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這種風險更加不容忽視,土葬,這種延續千年的傳統,在現代社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956年,全國上下開始推行火葬,其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當然為了讓百姓接受火葬,政府也是費盡心思,不僅發放火葬補貼,還會提供免費或者低價的骨灰存放服務,如今六七十年過去了,接受火葬方式的百姓越來越多,可就在這個時候,卻出現一種新的喪葬方式。
畢竟火葬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除了情感上的困擾,火葬也有著不小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火化爐一燒就是幾個小時,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氣或柴油,此外,火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等,火化后的骨灰處理問題,也是非常嚴峻。
如果骨灰盒質量不過關,或者隨意丟棄,其中的有害物質就有可能滲入土壤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再加上火葬在一些地區確實比土葬便宜,但火葬服務、骨灰安置以及追悼會的費用加起來,也可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所以在土葬和火葬都并非最好選擇時,一些聽起來頗為“驚世駭俗”的喪葬方式就開始出現,堆肥葬,就是將逝者的遺體,通過一種自然的方式,轉化為肥沃的土壤,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回歸自然。
進行堆肥葬時,通常會選擇在指定的自然墓地或者私人土地上進行,這些地方的土壤和環境條件都必須適合遺體的自然分解,同時遺體的處理也不再使用那些含有化學成分的防腐劑,而是用可生物降解的布料或者天然材料輕輕包裹,然后,遺體會被安放在一個淺淺的墓穴里,或者一個特制的容器中,這個容器通常是用木材等天然材料制成的。
緊接著,工作人員會在遺體上覆蓋一層厚厚的有機物質,比如樹葉、稻草、木屑等等,這些東西就像是“催化劑”,能夠加速遺體的分解,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和大自然了,在微生物的辛勤工作下,遺體會慢慢地分解,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最終,遺體將徹底轉化為肥沃的土壤,讓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到延續,真正實現“塵歸塵,土歸土”。
堆肥葬最突出的就是環保,但也存在難以回避的問題,有關堆肥葬的相關法規政策尚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堆肥葬在社會接受度方面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畢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將親人的遺體“堆肥”,在情感上和倫理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那么火葬是不是即將被淘汰,是不是很快就會被堆肥葬全面取代呢?這事兒可沒那么簡單,現在還有許多的人不接受堆肥葬方式,他們認為,堆肥葬不僅費用相對較高,更主要的是利用自然地方式分解,所以,堆肥葬的普及還面臨著一定的難度,這個不難理解,人們在接受一個新生事物,總是需要一個過程。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初起,都會受到一定的質疑,對于堆肥葬也是一樣,相信人們會在充分了解這種喪葬方式后,提高認知后,終會接受堆肥葬方式的,火葬短期內依然是殯葬方式的主流,未來,這一綠色歸寧計劃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為更多的家庭帶去慰藉與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