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市衛健委組織醫患雙方現場調解。
近日,范崗鎮居民朱某捧著一面鮮紅的錦旗,走進桐城市衛生健康委辦公樓。“為民辦實事,人民好公仆”十個金字,不僅是他對工作人員的致謝,更映照著桐城用“六尺巷工作法”化解醫患糾紛的實踐成效。
朱某的母親在當地醫院手術時意外離世,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一家人陷入悲痛與混亂。因與院方就患者死因調查和后續處理各執一詞,醫患雙方產生沖突。接到消息后,市衛健委黨委委員吳旦和醫政科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調處。
“根據《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和相關文件規定,責任調查和賠償事宜一定會依法處理,最大限度維護群眾利益。超出賠償額度訴求的,可以通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來明確責任……”調解室里,吳旦先安撫患者家屬的情緒,傾聽他們的訴求,幫助患者家屬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讓人心安定下來。
“其實我們的要求也不多,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也知道無法挽回,我們要的就是醫院方面的一個態度。”朱某接著說:“作為老百姓,衛健委的同志出面調解,能這樣安撫逝者家屬,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引導我們依法維權,我覺得很難得。”
隨后,市衛健委的工作人員協調查閱病案、調取醫院手術視頻、聯系第三方司法鑒定機構,還為朱某幫忙對接了法律援助律師,全程引導患者家屬走依法維權之路。最終,經法院判決,醫院及時將賠償金送到朱某手中。
“事情解決花了些時間,但每一步都公平公正。他們讓我們在最難的時候有了依靠。”朱某的感激,道出了許多當事人的心聲。朱家三兄弟商議后,一致決定制作錦旗贈送給市衛健委參與此事調解的工作人員,表達對他們調解工作的認可。
談及這起醫患糾紛的調解,吳旦印象深刻。他說,老百姓遇到這種事,最需要的是被傾聽、被理解,之后才是講道理、按照規矩找辦法,實現事了人和。
這樣的調解邏輯,正是“六尺巷工作法”的實踐核心。市衛健委醫政藥政科負責人張志紅介紹:“在調解醫患糾紛時,我們充分運用‘六尺巷工作法’。若是賠償限額以內的糾紛,我們會引導醫患雙方通過共同協商、醫調委參與調解、屬地政府和司法部門參與調解等多方機制解決;若是超出賠償限額,則建議當事人通過司法鑒定明確責任或向法院提起訴訟,目的是讓雙方的合法權益都得到合理保護。”
圖為朱某與院方握手言和。
吳旦進一步解釋:“六尺巷的故事,講的就是‘讓他三尺又何妨’,放到醫患糾紛里,就是要讓醫方多想想責任擔當,讓患方多理解醫療風險。作為調解者,我們就是要把‘聽、辨、勸、借、讓、和’這六步走法則用活,靠‘法理、事理、情理’三股勁,把疙瘩解開,不留后遺癥。”
這一調解理念在另一起醫患糾紛中也得到充分體現。 今年2月,市民鮑某在市內某醫院做腸鏡檢查后出現腹痛,鮑某認為院方工作有疏漏,造成傷害,主張賠償。后由桐城市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調解,調解員既向院方指出診療規范中的注意事項,也向鮑某說明醫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最終,矛盾雙方各讓一步,達成和解。
為讓“六尺巷智慧”落地生根,桐城市構建了堅實的醫療糾紛預防、化解保障體系:全市8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均設立醫務科、投訴辦等部門,組建由法律顧問、心理專家、社區代表等組成的“1+N”調解團隊;4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17家基層醫療機構及206個村衛生室全部投保醫療責任險,為醫患糾紛解決提供風險兜底。與此同時,持續優化一站式服務中心、“無假日”門診等舉措,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從源頭上減少糾紛隱患。
“六尺巷的禮讓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政治智慧,‘六尺巷工作法’則是化解矛盾的金鑰匙。近三年,我市醫患糾紛調解成功率和滿意率超95%,還有一部分通過法院解決到位。”吳旦說,“老百姓送的錦旗,是肯定,更是責任。我們要繼續把六尺巷的精神傳下去,讓醫患之間多一份理解、少一份隔閡。”
從朱某的贈旗致謝,到鮑某與院方和解,桐城正用六尺巷故事里的禮讓精神與治理智慧,書寫著醫患關系和諧的新篇章。
▌來源:桐城新聞網
▌責編:木子 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