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為什么戈壁菜更容易吃出菜味”沖上了熱搜!有網友說,這年頭的菜,越吃越沒味兒!直到吃了一口民勤沙蔥,才找到了苦苦尋找的菜味兒。其實,在大家的心里,甜品不甜,菜有菜味,才是對當代美食的最高評價!
什么是“戈壁菜”?簡單說就是在甘肅、新疆等戈壁地區種植的高原特色蔬菜,像民勤沙蔥、蘭州百合、榆中菜都屬于“戈壁菜”。
那么超市里那么多蔬菜,為什么就“戈壁菜”火了呢?首先,“戈壁菜”風味好。以沙蔥為例,遠看像小蔥,近看卻是實心的,吃起來比小蔥香、比韭菜爽脆,辛味還沒那么“沖”;蘭州百合,甘潤無苦,單個有拳頭大,雪白如玉,一口咬下去,就像在吃脆甜的薯片。整體來說,“戈壁菜”菜味更濃!
為什么“戈壁菜”比普通菜更有“菜味”呢?
這歸因于“戈壁”這塊神奇的土地。中國戈壁面積很大,新疆、內蒙、甘肅、寧夏都有。說起戈壁,人們首先會想到荒涼、干燥、寸草不生等名詞,但對蔬菜來說,這些“不毛之地”其實是得天獨厚的“風味孵化器”。通俗點說,“戈壁菜”的“菜味”就是被惡劣環境逼出來的。
戈壁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白天曬足十多個小時,“開足馬力”的光合作用不斷生產營養,晚上呼吸作用減弱,蔬菜在極致溫差下狂攢糖分等干物質。還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慢生長”。以榆中菜為例,住在晝夜溫差巨大的山谷里,主要靠雷霆雨露的滋潤。正常娃娃菜的種植周期在50-60天,而這里的娃娃菜需要100天才肯成熟。這種“慢熱和晚熟”也讓“小時候的菜味”直接拉滿。
只是“香”還不夠,安全質量也必須過關。戈壁的冬天最低溫能達到零下20℃,可以天然凍死土壤里的病菌蟲卵;即使到了夏天,干燥少蟲,農藥的使用量也會降下來,這樣的生長環境,長出來的菜也比較可靠。
之所以能在南方市場火出圈,最關鍵的就是“戈壁菜”的時間差打得巧妙。每到盛夏,華東或者華南地區,臺風、高溫加暴雨,本地菜很多就“趴窩”了,進入了“伏缺期”。這時候,遠在兩千公里外的西北戈壁灘,卻迎來了一年中蔬菜生長的“黃金期”。不同海拔、不同氣候帶的地塊種下不同蔬菜,實現從5月到11月長達6個月的穩定供應,剛好彌補了東南沿海夏秋季蔬菜生產的斷檔期。
“戈壁菜”如何走進千家萬戶呢?甘肅地廣人稀,地塊分散,菜農長期陷于“優質難優價”的困境。運費比菜貴,中間商層層加價,就算產得出,也難走得遠。為了讓這“獨一份”的產地風味直達南方餐桌,生鮮電商發揮巨大作用。目前,已經有生鮮電商平臺與甘肅地方農業農村局達成直采合作,建立起了多個“戈壁菜”直采基地,借助數字化供應鏈與冷鏈物流,實現訂單農業,讓種植更有計劃,讓新鮮更有保障,讓那些偏遠、真實、好吃的味道,能夠被看見,被喜愛!
農視點述評員 | 張耀元
剪輯 | 崔子昱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楊 巍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溫度融化數字,用視角剖析現實,讓每一聲嘆息都被聽見,每一份堅守都有回響?!掇r視點》,看懂生活褶皺里的光——這里沒有宏大敘事,只有與你血脈相連、與時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農視點》屬中央新聞網站農視網原創欄目
版權歸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