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周敘
最近,一部名為《裁員后我的美女總裁求我復職》(后改名《被裁員后女總裁上司后悔了》)的短劇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據說這部劇是“碰瓷”了華為、小米等行業巨頭,內容也十分“狗血”。
為了流量上演劇情擦邊不可取,目前,這部短劇已經被下架。
劇情設定打“擦邊球”
這部短劇一開場,就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看似熟悉卻又充滿戲劇性的商業世界。
男主角“余程冬”,這名字一出來觀眾直呼“好家伙”,為啥呢?因為他的名字和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就是同款發音。
繼續來看劇情,余程冬在騰遠集團是個技術大拿,一心撲在無人駕駛系統的開發上。
可誰能想到就在系統發布前出了岔子,系統出現問題,余程冬熬夜好不容易找到了問題所在,結果還沒來得及修復呢,就因為白天補了個覺被公司無情地掃地出門。
這邊余程冬剛被開除,那邊騰遠集團的無人駕駛汽車就出大事了。由于系統沒修復,汽車一上路就像是被施了什么“爆炸魔法”,系統迅速失控崩潰,緊接著就“砰”的一聲爆炸了,還傷及了無辜路人。
而此時,騰遠集團的競爭對手——驍米集團登場了。這名字,不用我多說大家也能猜到和誰相似吧?沒錯,就是小米集團。
驍米集團在無人駕駛技術研發上苦苦摸索了五年,卻一直沒啥成果。而余程冬,這個被騰遠集團拋棄的“技術寶藏”就成了他們眼中的“救命稻草”。
驍米集團的董事長“蘇柒”,名字和小米集團推出的SU7車型音同,這巧合簡直讓人懷疑編劇是不是和汽車圈杠上了。
蘇柒二話不說,直接甩出49%的股份和高薪成功把余程冬挖了過來。余程冬一下子從被開除的失意人,變成了被競爭對手重金聘請的“香餑餑”。
整部短劇一共32集,在抖音平臺免費播放。截至被下架已經有80.4萬次的播放量了。雖說和那些超級爆款短劇比起來,這個數字可能不算特別夸張,但也足夠說明它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
為了流量,“整活”還是“侵權”?
有網友調侃“這編劇太會整活了,這名字取得,感覺現實中的大佬們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分身’”。還有人說“幸好女主不是叫雷軍,不然這劇的熱度估計得沖破大氣層了”。
更有網友腦洞大開,留言說“這劇情發展下去,余程冬和蘇柒不會要聯姻吧?這要是成真了,那可就是現實版商業愛情劇了”。
不過,在一片歡樂的調侃聲中也有不少網友開始認真思考起來:這部短劇這么多角色和企業名稱都和現實中的高度相似,這到底算不算侵權呢?
畢竟,華為和小米在消費者心中,那可是有著極高的聲譽和影響力。萬一短劇里的一些情節,讓觀眾對它們的品牌形象產生了不好的聯想,那后果可就嚴重了。
這種爭議,也讓這部原本只是一部普通娛樂短劇的作品,一下子上升到了一個涉及法律和商業倫理的討論層面,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短劇行業進入爆發期,部分創作者開始瞄準知名企業與公眾人物的流量紅利。
據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統計,2024年國內短劇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其中帶有“商戰”“職場” 標簽的內容占比達27%,而采用 “現實原型改編” 噱頭的作品播放量平均高出普通劇集40%。這種流量傾斜,催生了一批游走在法律邊緣的 “影子敘事” 作品。
搜索相關平臺可以發現,7月10日起該劇已無法觀看,這場流量實驗戛然而止。
“影射型行為”的法律風險
面對這部短劇引發的爭議,有專業律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給我們揭開了“影射型行為” 背后隱藏的法律風險。
廣東晟典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齊風敏指出,短劇中那些和現實人物、企業名稱相似的設定,雖然表面上看是用了諧音梗,但實際上這層“隱身衣”可瞞不過大眾的眼睛。
在法律層面,這種能讓公眾輕易將劇中名稱和現實中具體明確的人、企業聯系起來的間接暗指行為,被稱為“影射型行為”。
這種“影射型行為”帶來的法律風險可不少。從知識產權方面來說,它很可能涉嫌侵犯商標等權利。華為和小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商標對于它們來說有著極高的商業價值,要是短劇中的類似名稱讓消費者產生了混淆,誤以為和華為、小米有什么關系,那無疑是損害了它們的商標權。
同時,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企業的聲譽很是關鍵。短劇中出現的無人駕駛車輛自燃、爆炸等情節,很容易讓觀眾把它們和現實中的華為、小米智能駕駛技術聯系起來,從而對產品質量產生懷疑。這就好比是在人家精心打造的“聲譽城堡”上狠狠地砸了一塊大石頭,對企業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潛在的巨大傷害。
如果情節嚴重,這種行為甚至可能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1條規定的“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旦罪名成立相關責任人要面臨刑事處罰。
廣東晟典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黎永綠也強調,雖然這部短劇是免費播放的,但它的播放量已經超過了80萬,傳播范圍相當廣泛。
在信息傳播速度像火箭一樣快的互聯網時代,這意味著它可能已經影響到了大量的觀眾,其潛在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這也給內容創作者和平臺方提了個醒,在追求流量和娛樂效果的時候,可一定要堅守法律底線,不能為了博眼球就隨意觸碰法律紅線。
據悉,抖音平臺作為這部短劇的播出平臺,在面對這一爭議時也顯得有些小心翼翼。當紅星資本局咨詢抖音客服該短劇是否存在違規時,客服表示無法直接判定,需要通過舉報流程提交相關情況,平臺才會進行核實處理。
當虛構創作開始蠶食現實商業的符號領地,這場由短劇引發的爭議,本質上是數字時代商業文明的一次規則校準。在流量誘惑與法律風險的博弈中,無論是內容創作者還是平臺方,都需要重新定義 “創作自由” 與 “商業尊重” 的邊界
(內容來源于網絡公開信息,請謹慎辨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