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更愛吃辣?”
東南大學聯合南開、川大、南財的學者,在社科院雜志社發了篇論文,直接把“吃辣”和“窮”綁在一起!
論文說,低收入群體更愛辛辣食物,還舉了例子:長沙月入四五千的打工人吃辣頻率是月入2萬高管的兩倍,成都菜市場阿姨的豆瓣醬消耗量完爆高檔小區業主。這結論一出來,網友炸了:“這是學術研究還是侮辱窮人?”“幾位教授是富人吧?站著說話不腰疼!”
熱點概況:論文“論窮人吃辣”,網友直呼“離譜”
這篇論文的作者是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馬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的宋澤、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的閆雪凌,還有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趙廣川。他們用“理性成癮理論”研究低收入群體的飲食偏好,基于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得出結論:窮人更愛吃辣,因為收入通過健康行為影響偏好。
數據倒是挺“生動”:長沙打工人吃辣頻率是高管兩倍,成都菜市場阿姨豆瓣醬消耗量碾壓高檔小區業主??蓡栴}是,這結論聽著怎么像在說“窮人吃辣是因為窮”?網友不買賬了:“吃辣是文化習慣,和窮富有啥關系?”“按這邏輯,富人吃清淡是因為有錢?那廣東富人吃早茶,是不是也該寫篇論文?”
態度/觀點:學術研究可以“接地氣”,但不能“踩人臉”
這論文最氣人的,不是結論本身,是背后的邏輯——把“吃辣”和“窮”強行關聯,隱含著“窮人吃辣是因為沒選擇”的優越感??沙岳闭娴氖歉F人的“無奈之選”嗎?
第一,吃辣是文化,不是“窮人的標簽”。
湖南、四川、貴州人愛吃辣,是因為氣候潮濕,吃辣能祛濕;云貴地區缺鹽,辣椒是調味替代品;重慶火鍋的麻辣,是碼頭文化、移民文化的融合。這些地方的人,不管窮富都愛吃辣。
長沙打工人吃辣多,可能因為同事聚餐、朋友約飯都選火鍋;成都阿姨豆瓣醬消耗大,可能因為家里三代人都這么吃。把吃辣歸因于“窮”,等于抹殺了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把復雜的社會現象簡化為“收入決定口味”,這不是學術,是“標簽化”。
第二,學術研究可以關注民生,但不能“居高臨下”。
論文說“收入通過健康行為影響偏好”,可健康行為和吃辣有啥必然聯系?窮人吃辣多,是因為辣菜便宜?可高檔餐廳也有辣菜,路邊攤也有清淡的,價格和口味沒必然關系。窮人吃辣,可能因為時間成本低——炒個辣椒炒肉,10分鐘上桌;富人吃清淡,可能因為注重養生,有時間燉湯。這些是生活選擇,不是“收入決定的必然結果”。學者用數據證明“窮人吃辣”,卻沒解釋背后的文化、習慣、時間成本,反而讓結論顯得片面,甚至冒犯。
第三,學術自由不等于“可以傷人”。
有網友問:“幾位作者是窮人還是富人?愛吃辣的富人算啥?”這話雖情緒化,但點中了關鍵——學術研究該有“共情力”。如果學者自己從不吃辣,卻用數據給窮人貼標簽,難免讓人懷疑“何不食肉糜”。學術可以討論“收入與飲食偏好”,但結論該是“收入可能影響選擇,但文化、習慣更重要”,而不是“窮人更愛吃辣”。前者是客觀分析,后者是價值判斷,后者容易引發對立。
結尾:學術研究,別讓“數據”遮住了“人”
這篇論文的爭議,本質是學術研究如何平衡“客觀”和“共情”。數據可以證明相關性,但解釋相關性需要人文視角。窮人吃辣多,可能是文化習慣,可能是時間成本,可能是口味偏好,唯獨不該被簡化為“因為窮”。學術可以接地氣,但不能踩人臉;可以討論民生,但不能制造對立。
你怎么看這事兒?覺得這論文是學術創新,還是冒犯窮人?學者該不該用數據給群體貼標簽?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