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的一生,很多時間都在做著各種判斷,但大多數時候,我們所謂的"理性判斷",不過是用自己那點可憐的經驗給世界貼標簽。
這么說大伙肯定不認同,起初我也是,覺得自己活了半輩子閱人無數,判斷力是相當牛X的。直到我看了下面這三個‘有趣’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一個女人懷孕了,可她已經生下了8個孩子,并且其中3個天生是聾子、2個是瞎子、1個是智力低下的弱智。
更重要的是,她自己還患有梅毒病,你會不會建議她墮胎?甚至希望她以后不要再生孩子了?
我估計90%的人都會說"必須墮",剩下10%可能還在糾結用什么方式。
可我要告訴你,這個女人肚子里的孩子,是還未出生的貝多芬,你的想法會發生改變嗎?
我想起去年公司招人,人事挑簡歷時直接把35歲以上的全篩了,因為老板說"年輕人有活力"。結果后來公司系統出了問題,需要一個懂DOS系統的人,可公司招來的那幫小年輕,愣沒一個會的。
最后沒辦法,高薪返聘了個老同事,人家第一天就把問題解決了。這叫什么?這叫咱們用"經驗主義"的篩子,把貝多芬們全篩進了垃圾桶。
現在很多人總喜歡用"大數據"給自己壯膽,說什么"概率上講沒錯"。但生活不是數學題,它可從來不會給你所有已知條件。
貝多芬他媽懷孕時,誰能想到這孩子會成為音樂巨匠?就像當年馬云去肯德基面試,HR肯定覺得"這小子長相奇怪,說話磕巴,肯定不行",結果呢?
第二個故事
這個更扎心,關于選舉的。假設你必須在下面這三個候選人中選一個當總統:
A:他總一些跟不誠實的政客往來,迷信星象,有婚外情,每天抽大量雪茄,喝8-10杯馬丁尼。
B:年輕時上班兩次被解雇,睡懶覺到中午,大學時吸鴉片,每天晚上必須喝一大瓶威士忌。
C:戰爭英雄,素食主義者,不抽煙不酗酒,只是偶爾喝啤酒,無婚外情。
你會選誰?
我猜大多數人肯定會選C,這簡直是完美人設啊!
但現實是:A是羅斯福,B是丘吉爾,C是希特勒。
這個故事兒讓我非常驚訝,并細思極恐。因為咱們在做這類選擇時,總喜歡看那些表面“參數”:學歷履歷、形象事跡、習慣品格、演講水平,甚至是不是抽煙喝酒等等。
可是這些東西跟治國能力有半毛錢關系嗎?羅斯福坐輪椅,丘吉爾是酒鬼,林肯長相抱歉,但他們都被認為是美國偉大的領導者。
這就像很多公司招聘管理崗位時,傾向于找"名校畢業+大公司背景"的,結果大多都水土不服。反而是那些企業自身培養的,沒名校光環的人才,更適合企業。因為他們懂業務、肯拼命,也更能為企業著想。
所以你看,我們經常是拿錯誤的尺子來量人,還怪尺子不準。
第三個故事,是一個老船長講的。
一艘游輪失事,救生艇只剩一個位置,男人卻把女人推向大海,自己爬上了救生艇。女人在海里喊了句話,你猜是什么?
"我恨你"?"我看錯你了"?”你這個沒良心的男人?”都不是。
女人喊的是:"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后來男人獨自把女兒養大,病故后女兒在父親的日記里發現了當年的真相:乘坐游輪時,母親已經是癌癥晚期。自己那句:“我多想跟你一起走,但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變成孤兒。”
她久久不能平靜。
這讓我想起疫情期間那個"逃跑的醫生"。當時全網罵他懦夫,后來才知道他是回家照顧癱瘓的母親。
我們總喜歡站在道德高地上當裁判,卻忘了每個人背后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就像我們小區的王大爺,每天在小區撿紙殼子翻垃圾桶,大家都覺得他又臟又臭還摳門。直到有天救護車來,才知道她老伴得了尿毒癥,他撿破爛是為了掙錢延續老伴的命,減輕孩子們的經濟負擔。
所以,我們眼睛看到的"事實",可能連真相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這三個故事,也讓我更加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明白人",最缺的是"肯換位思考的人"。
我們總喜歡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套別人的人生,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的選擇。但你怎么知道,你所以為的"惡",不是別人不得已的"善"?
就像貝多芬的母親,如果當時有人勸她墮胎,理由肯定是"為了孩子好";就像那個海難里的男人,如果沒人知道真相,他一輩子都是"渣男"。
所以啊,以后遇到事別急著下結論。尤其是在短視頻、自媒體流行的當下,我們太容易被一些片面的內容所裹挾。
所以,多問一句"為什么",少貼一個標簽;多給別人一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空間。
畢竟,我們誰也不想成為那個差點扼殺貝多芬,或者誤選了希特勒的人。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