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是河北省邢臺市的縣級市,溫州市則是浙江省的地級市,兩者相距遙遠,按說兩者之間上不會有什么聯系。
沙河市在河北省南部的位置
但是如果打開清朝的《沙河縣志》,卻會發現很多“溫州”元素。比如,道光《沙河縣志·藝文》中有兩篇文章《關帝廟重修碑記》《告天樓記》中均提到:“沙邑,古溫州地也。”在詩《得泉亭歌》中也有“朝來策馬溫州路,野霧垂垂鎖芳樹……”
就連康熙年間直隸巡撫于成龍為《重修沙河縣志》做《序》時也說:“沙河為古溫州,道通九省,亦要區也。”
沙河還曾建有“溫州書院”,縣志《經政志》中說:“溫州書院,《新建溫州書院記》……沙河為古溫州地……”
那么,沙河的這個“溫州”是什么情況呢,為何稱溫州?
其實,沙河成為“溫州”之時,沙河縣才設立了僅有22年。沙河本是隋邢州(煬帝大業三年改為襄國郡)龍岡縣的一部分。開皇十六年“分龍岡縣置沙河縣,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以為名。”(《元和郡縣志》)。
唐武德元年,襄國郡歸唐,《資治通鑒》:“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隋襄國郡守陳君賓來降,拜邢州刺史。”襄國郡歸唐后又改為了邢州。
1884年《畿輔通志輿圖》中的沙河縣西部圖,紅圈中為溫泉
邢州歸唐后,置邢州總管府,轄邢、溫、和、封、蓬、東龍六州。其中的“溫州”治沙河縣,“溫州”名字的來歷,來自于境內的溫泉。《太平寰宇記》稱:“沙河縣有湯山,湯水(溫泉)出焉,能愈疾,為天下最。”可見沙河溫泉的知名程度。
沙河古八景中有《溫泉清流》詩曰:
湯山泉涌凈于銀,邑號溫州信有因。每就清流資灑濯,令人共說四時春。
不過,這個“溫州”存世的時間僅四年,武德四年(621年)被廢,沙河仍歸邢州。
可能也是因為“溫州”在沙河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并且“溫州”名字來源溫泉也淹沒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興修的朱莊水庫中。雖然“溫州”在沙河歷史上的地方志里留下很多痕跡,但是在今天的沙河境內,“溫州”的因素卻是極少,很少有人知道沙河成為“溫州”的這段歷史。
沙河溫泉消失在了朱莊水庫之下
說完沙河市的歷史,再來看沙河市另外一個有趣的情況。作為今天在邢臺市GDP排名第四(此為網絡搜索得到的結果,并非來自沙河市數據統計權威機構)的縣級市,在古代卻沙漠縱橫、面積狹小、地瘠人貧,即便如此,卻在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撤縣設市”運動中成為了縣級市,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隨手翻看清朝的《沙河縣志》,會發現字里行間,對沙河地形地貌描述,都是黃沙漫天、水患頻發。
清朝《沙河縣志》輿圖里的沙河
描寫沙河沙多地瘠的有:《沙河八景》的《序》:“沙邑地當沖途,雖一片沙漠,滿目凄涼……”《建立義倉詳稿》:“……本縣四望不毛,三農失業,民以地瘠而日貧……”《水利》:“按舊志云,沙邑地瘠土松”。《志余》:“縣南沙河二支,自古而然,特城南之河與普通之河相去約十里許耳,若其中固一片皆沙,非一帶盡河也。”
說沙河面積狹小的在《輿地志》里可以找到:“沙于畿輔為小邑,而地介邢洺之會,當南北之沖,雖蕞爾彈丸,未始非扼要。”
1884年《畿輔通志輿圖》中的沙河縣城以及城西南的大面積沙磧
沙河面積雖然不大,但是比起明清時所在順德府東部的縣來說,還是要大于它們很多的。不過因為積沙多,田地出產少,上繳朝廷的田賦卻少于那些縣:“邑中土壤、山岡、露石、平地,積沙之區幾占大半,其余可耕之地亦瘠薄居多,故幅員之廣視郡東諸縣有不啻倍之者,而田賦絀于他邑,職此之故。”
因為沙多、河水易泛濫,還影響了人們出行。《社會志》記載:“道路,東部平原曠野,徑途四達,惟沿河兩岸,積沙沒脛(小腿,從膝蓋到腳跟的一段),人畜苦之。”積沙深到行人走上去沒過人小腿的程度。
1933年《河北分縣詳圖》中在沙河西南部仍顯示有大面積沙地
而給沙河市帶來名字“沙河”也給沙河人們帶來無盡的苦楚。《疆域志》里記載“水道”中說:“縣南有沙河一道,縣因以名,其由來久矣。每當夏秋之際,大雨時行,水自山西一帶透山而來,勢猛浪翻,黃沙上下奔騰沖壓田地,蕩析村墟,為患甚烈,行人到此失渡,雖置郵之速,亦莫可如何,附近各鄉水手昕夕伺候,有司者乘水勢稍殺,糾工造橋而難成易毀,屢修屢壞,總因泛濫之水無渠道無涯岸,勢不可為也。河道之患未有此之尤者。”
大面積沙地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的衛星圖上看得更直觀,紅圈處為沙河老縣城
沙河之沙還影響到了縣城。在民國《沙河縣志·建置》里就說沙河縣城因為積沙的影響,進出城池困難,形成城墻之外是黃沙與鹽堿地,城墻之內是茅屋泥墻“兩相掩遇,蒼涼特甚”的悲慘景象。
沙河縣城后來雖然在乾隆年間得到修繕,但是到民國修《沙河縣志》時,已過了一百八十余年,城垣又是損毀嚴重,城墻的東、西、北三面隨處可通行人,在城池的西南角、東南角,風吹過來的積沙,已與城墻同高,造成城墻無險可守,農田與房舍逐漸被掩埋,并且日復一日危害得越來越厲害。
老衛星圖上的沙河老縣城,可見城池被風沙侵擾的狀況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縣,在1983年至1987年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撤縣設市”中成為了縣級市,究竟是怎么實現的呢?
沙河雖然沙多地瘠,不適宜耕種的土地比較多,在農耕文明階段,顯然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是它有煤炭資源、也有京廣鐵路、107國道,交通方便,這樣條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設市政策標準放寬、國家城鎮化戰略推動、地方編制與財政激勵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再加上1986年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于調整設市標準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大幅降低設市門檻,沙河縣符合了設市條件,于1987年2月20日,國家批準了河北省《關于設立沙河市的請示》,撤銷沙河縣,設立縣級沙河市,實現了由縣向市的華麗轉身。
最后,以寫下《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明代文學家楊慎的一首詩《過沙河縣》作為本文的結尾吧,讓我們回憶那已經過去的、不易的時期:
空磧少人煙,孤城大道邊。平沙盤馬路,殘雪射雕天。
野日三竿上,河冰百片穿。條風將變柳,客思感流年。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