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分,山東大學,生物科學專業。”
有人對著屏幕拍桌子:“我600分都摸不到985的門,他444分還能挑王牌專業?這是把我們十年寒窗當笑話嗎?”
山東也是個高考大省,山東大學是名副其實的985大學,這位考生不光考上了名牌大學,還選了個王牌專業。
他是怎么做到的?
01.
今年山東大學的投檔線還未公布,但是去年山東大學在青海的普通批次投檔線是561分。
也就是說,這位考生的分數比正常錄取線低了整整117分。
117分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別人多做對了23道選擇題,或是多寫了兩篇滿分作文。
更讓人破防的是他被生物科學專業錄取,這可不是什么冷門專業,而是山大的王牌之一。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拿到B+,實驗室里動輒幾百萬的精密儀器,培養的都是往科研界輸送的苗子。
消息一出,微博評論區直接變成了“大型心碎現場”。
“我家孩子在河南考了620分,最后去了個雙非,早知道投胎去青海了!”
最扎心的是一位山東考生的留言:“我在本省考了635分,報山大生物科學差了8分,他在青海考444分就上了,這公平嗎?”
就在全網吵得不可開交時,一份招生簡章被網友扒了出來,瞬間澆滅了一半的怒火——這位考生走的是“強基計劃”,一條早就擺在明面上的“特殊通道”。
可能還有人不懂“強基計劃”是啥,說白了,這是國家從2020年開始推行的“偏才特招”政策,專門給數學、物理、生物這些基礎學科挖苗子。
它的錄取規則堪稱“反常識”,高考成績只占85%,剩下的15%看高校自己組織的校測成績。
這就意味著,只要你在某個學科領域足夠牛,哪怕高考分數低一點,也能靠校測逆風翻盤。
比如這位青海考生,雖然總分只有444分,但據說在校測里展現了“讓教授眼前一亮”的實力。
有人扒出他拿過青海省生物競賽一等獎,還獨立完成過一篇關于高原植物基因的小論文。
在面試環節,當被問到“為什么學生物”時,他沒說套話,而是聊起了家鄉草原退化的現狀,說想靠生物技術改良牧草。
更關鍵的是,強基計劃在各省的名額是單獨分配的。
青海每年高考人數只有5萬多,而山東、河南這些高考大省動輒上百萬考生,競爭烈度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在青海的“強基賽道”上,可能只有20個人競爭1個名額,而在河南,這個數字可能是2000:1。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444分能入圍——不是他分數低,而是在青海的“強基小圈子”里,這個分數加上校測高分,足夠脫穎而出了。
有人說:“這不就是地域歧視嗎?憑什么青海考生就能低分上名校?”
02.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看看一組更殘酷的數據:
2023年,青海的一本錄取率是14.7%,河南是11.5%,看似差距不大,但背后的教育資源天差地別。
青海全省只有1所211大學(青海大學),而河南有鄭大、河大,山東有山大、海大,光985、211的數量就差了一大截,更別說師資力量了。
青海某縣中學校長在采訪中說:“我們全校30個物理老師,只有2個是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的,剩下的都是別的專業轉崗的。”
而在山東的重點高中,光清北畢業的老師就可能有十幾個。
正是這種教育資源的巨大鴻溝,催生了“傾斜性政策”。
強基計劃對中西部地區的“照顧”,本質上是在給這些地區的孩子開一扇窗——如果完全按分數錄取,可能幾十年內,青海、西藏這些地方都難有孩子能走進頂尖985的實驗室。
還有一個被忽略的“信息差”就是在很多中西部省份,家長和考生對“強基計劃”根本不了解。
認為強基計劃要讀6年(本碩連讀),太長了,不如早點出來掙錢。
這種認知偏見,讓很多有潛力的孩子錯過了機會。
而這位青海考生的家長顯然做足了功課——他們知道生物科學在基因工程、生物醫藥領域的前景,知道強基計劃能免除考研的內卷,更知道在競爭較小的本地,抓住這個機會比死磕總分更劃算。
說白了,這不是“鉆空子”,而是精準利用規則的“戰略選擇”。
就像有人擅長在千軍萬馬中搶獨木橋,有人則懂得繞開擁堵路段,走那條少有人知的隧道。
網上有傳言說這位考生“專業隨便選”,這其實是個誤會。
強基計劃的專業都是固定的,只能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等基礎學科里選。
但為什么他能進生物科學這種王牌專業?
是因為在很多考生眼里,生物、化學這類專業是“天坑”——學習周期長、就業門檻高,不如計算機、金融來得“實惠”。
2024年,山大強基計劃在部分省份的生物科學專業,甚至出現了“招不滿”的情況,只能從其他專業調劑。
一位當地班主任說:“家長們寧愿讓孩子去讀雙非的計算機,也不愿報985的生物科學,覺得‘搞科研太遙遠’。”
這就給真正熱愛生物的考生留出了空位。
這位444分的考生,很可能是當年青海報考山大生物科學強基計劃的寥寥幾人之一,只要校測表現不差,被錄取是大概率事件。
更有意思的是,這幾年生物醫藥行業正在飛速崛起。
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生物科學專業的碩博畢業生平均起薪達到38萬,比計算機專業還高5%。那些當年嘲笑“天坑專業”的人,可能沒料到幾年后風向會變得這么快。
03.
吵到最后,所有人都在追問一個問題:“這到底公平嗎?”
其實,教育公平從來不是“一刀切”的平均主義。
就像強基計劃的設計者所說:“我們要的不是分數上的絕對平等,而是機會上的相對均衡——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看到走進頂尖學府的希望。”
這位444分的考生,看似“低分逆襲”,背后其實藏著不為人知的努力。
他可能是在縣城中學的實驗室里,用著別人淘汰的顯微鏡做實驗。
可能為了參加生物競賽,翻遍了圖書館里僅有的幾本專業書。
一個人的成績從來不是突然就有的,肯定是在背后付出了同樣的努力。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這種符合規則的“地域傾斜”,而是那些藏在暗處的“特權通道”。
比如靠競賽獎項造假走的后門,比如通過“專項計劃”鉆空子的關系戶。
當我們冷靜下來就會發現,會發現444分考上山東大學的案例,給高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信息來源:2025-07-09山東教育信息《撿漏成功!他444分上了山東大學!高考錄取通知書可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