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挺怪的。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在基輔逮了倆中國人,說他們想偷“海王星”導彈的技術,給中國情報部門遞資料。消息一出,西方媒體立馬開噴,什么“中國間諜”、“黑客滲透”、“導彈技術外流”,一套操作行云流水,感覺像早排練好的。
但你稍微懂點軍事的,就該笑出聲了。
“海王星”?烏克蘭這款反艦導彈,祖宗是蘇聯80年代的Kh-35,連俄羅斯都懶得吹的老技術。射程不到300公里,飛行速度也就0.8馬赫,制導靠的還是慣導+主動雷達,這種水平,擱中國這邊,鷹擊系列早飛出代差了。鷹擊-12、鷹擊-18隨便一型拿出來,都是超音速突防,衛星鏈路閉環,打的是高防區內核心目標,“海王星”頂多算個沿海防御備胎。
所以問題來了——這玩意兒,偷它干嘛?
你要真說有中國情報機構為了這技術大費周章,派人跑去基輔街頭冒險,邏輯上說不過去。這不是偷寶馬發動機,這是去偷夏利的說明書。
但問題是,烏克蘭還真就把這倆人給關了,秘密審訊,律師都見不到,連咱們駐烏使館要求探視都被駁回。理由?“特殊戰時措施”。
你說這不是故意整事兒,誰信。
關鍵是,整得還不專業。烏方給的“技術機密”里,大量內容居然跟已經公開的資料重合,90%以上相似度。后來中方這邊搞技術比對,直接甩出鷹擊與海王星的參數對照表——速度、制導、末段突防、飛行彈道……一比之下,真就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但西方媒體不管這些,已經開始整“神秘特工在發射場被抓”那一套了,還P了張照片給配上。說實話,這種操作我們見太多了——炒“中國間諜”是現成的劇本,配點模糊照片,添點“神秘背景”,最后再找個退役軍官點評:“中國威脅全球”,完事兒。
可問題在于,誰真正從這件事里得利?
你去看烏克蘭軍工復合體的股市反應,“國防工業集團”這家老牌軍工廠商,在消息發出后股價暴漲17%。他們是烏克蘭軍火的門面,剛好最近在和歐美談“技術保護”和“軍工合作”的大單。間諜事件一出,關注度上來了、議題有了、談判立場也穩了,一石三鳥。
再看看中國這邊。倆人簽的是商務簽證,本來是去哈爾科夫談新能源合作的,結果被抓的地點居然就在導彈庫附近?可距離他們約定會面的辦公樓才500米。這時間、這位置,也太“剛好”了吧。要不是特意安排的,那就是烏克蘭安保系統連基本的區分能力都沒有。
你再去看看烏克蘭的司法記錄,近五年搞了40多起“技術間諜案”,沒一例最后定罪。全程高舉高打,最后悄無聲息,基本都是政治動作。
更離譜的是,有傳出來的“監聽證據”是從公共Wi-Fi里扒出來的購物瀏覽記錄……你說這也能當“加密通訊”?要不說技術代溝真不是吹的,西方搞情報還知道演個釣魚鉤子,烏克蘭這邊直接靠蹲路由器了。
所以這事兒的本質其實挺簡單:
中國現在是世界少數幾個擁有完整軍事工業體系的國家,很多東西我們能自己搞、搞得還不錯。烏克蘭現在打仗打到彈盡糧絕,軍工企業日子不好過,誰要是能制造個國際熱點,激活一波“技術防衛需求”,搞到美歐幾筆“技術合作援助”,那可真是活下去的門票。
所以,“間諜案”不過是他們打出來的一張牌。而兩名中國人,只是被隨手推上的棋子。
但烏克蘭也別太當真了,別以為可以用這種手段長期消費中國耐心。該說的話,中國外交部已經說了三次了:要證據、要公開、公正處理。真要沒底,那就趁早放人、收場、別鬧。
因為說到底——我們真不稀罕你這臺“翻新了殼子”的老導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