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奔騰,兩岸山崖如被斧劈刀削,這道“地球裂縫”讓兩側的人們相聞卻似隔天涯。2025年1月,花江峽谷大橋正式合龍,橋面至谷底落差625米,大橋建成后將成為新的“世界第一高橋”。在大橋一側的安順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上關鎮福農小學,四年級學生楊浩宇每天凌晨就坐上爺爺的三輪車,爺爺顛簸著趕兩小時山路去賣玉米,對楊浩宇來說,這些年他就盼著:“等橋通了,這座橋通車了,往日兩小時車程就可以縮短到幾分鐘,爺爺就不用這么累了”
今年的6月24日,另一座“橋”架進了福農小學。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的“陽光關愛?i讀計劃”,在此建設了全國第20間“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并捐贈2000冊圖書,同時配套開展閱讀引導課程、主題閱讀活動和閱讀記錄分享等活動。楊浩宇在新書中找到了關于大橋相關的繪本,第一次看清了一座座日日仰望的鋼鐵建筑的細節。
鋼鐵之橋:重組空間的希望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126萬個山頭間矗立著3萬多座橋梁,全球百大高橋近一半在此,成就了“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譽。從滇黔交界處的北盤江大橋到紅楓湖上的花魚洞大橋,這些橋梁不僅縮短了路程,更改變了生活——山里的農產品能更快出山,城里的資源能及時入村,孩子們眼中的“遠方”不再模糊。
花江峽谷大橋全長超兩公里,它的建設是無數貴州橋梁故事的延續。這座鋼桁梁懸索橋不僅是工程奇跡,更承載著“天塹變通途”的期盼,讓像楊浩宇這樣的孩子,第一次覺得山外的世界觸手可及。
書頁之橋:點亮夢想的通途
三個月前,福農小學的舊閱覽室還只是一間普通教室,幾十本泛黃陳舊的圖書堆在墻角,難以滿足全校三百余位學生的需求。當地較多學生家庭條件有限,缺少接觸課外讀物的機會,學校對閱讀硬件環境改善的需求迫切。
新落成的閱讀室里,兒童繪本、文學名著、歷史人文讀本、科普圖書等各類好書一應俱全,還有適合學生的桌椅、貼滿閱讀名言卡片的可移動白板、富有童趣的卡通裝飾,共同營造出溫馨舒適的環境,室內還配備了電腦、音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副校長劉應輝認為:“能讓這些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這是對他們一生最好的投資。”
上關鎮福農小學校長韋元武則談到,項目帶來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一種長遠的文化種子,“現在每個孩子都能讀上書、讀好書了,這是以前不敢想的。”他提到,閱讀給孩子打開了一個通往外界的窗口,讓他們在山水之間,也能想象更遠的世界。
十八年堅守:“搭橋人”的長效實踐
東風日產“陽光關愛”公益項目自2008年啟動,十八年來已走進全國18個省份,開展69站愛心旅程,公益里程超過10萬公里,惠及超過100萬師生。2019年起,“陽光關愛?i讀計劃”啟動以更多元的方式,去撬動鄉村兒童閱讀的潛能。從單純的圖書援助,到打造可持續運營的閱讀空間;從基礎的識字輔導,到引入戲劇、詩歌、科技課程等多維啟發形式,活動內容不斷豐富,影響力持續擴大。劉應輝提到:“東風日產‘陽光關愛?i讀計劃’帶來的不僅是書本,還有孩子們精神上的自信。閱讀的影響不會立竿見影,但時間久了,會在孩子心中扎下根,未來總要有人走出大山,要靠文化的力量。”
作為對口合作地區,廣州花都區一直在東西部協作工作中支持貴州安順關嶺。而值得一提的是,東風日產也與貴州早有淵源。通過不同的公益活動,他們一直在這片山地峽谷之間,扮演著“搭橋人”的角色,曾在貴州多地推動精準扶貧、捐資助學、應急救援等公益項目。從物資到教育,從交通到文化,這些點點滴滴的公益行動,構成了一座座“看不見的橋”,在貴州綿延的群山之間悄然延展。不僅關注民生與經濟,也激發精神與夢想。
橋梁重組空間,閱讀點燃夢想。它們連接資源與希望,也連接鄉村與世界,是孩子們通向廣闊人生的橋。東風日產“陽光關愛”公益項目用十八年的堅守證明,閱讀作為另一種連接,讓鄉村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更多小朋友的夢想在書頁間啟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