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記者在海淀醫院南門看到,不時有患者和外賣配送員騎著電動自行車直接進入醫院大門,將車輛停在院內停車區域,停好車只走幾步路就能進入門急診樓。記者了解到,這樣的措施在北京眾多醫院中比較少見,主要是為了解決海淀醫院周邊的非機動車停放難題。
今年以來,北京市聚焦地鐵站周邊和“學醫景商”等重點區域開展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治理。據北京市交通委介紹,上半年已治理完成64個重點點位,挖潛新增非機動車停車位2.35萬個。下一步,市交通委將繼續推動公共建筑開放內部停車設施。
海淀醫院將院內停車場向社會開放,市民可將非機動車停入院內。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醫院敞開大門,共享非機動車停車資源
“在沒有將院內停放空間開放給市民前,醫院周邊的非機動車停放秩序很不好,不少就診患者和外賣員都隨意將電動自行車直接停在醫院大門前,我們要經常去疏導。”海淀醫院保衛科副主任李一童告訴記者,海淀醫院日常人流量大,職工1700余人,門急診量約6000人次,非機動車停放需求旺盛。醫院南門緊鄰海淀黃莊地鐵站A1口,常出現車輛停放占壓盲道、阻塞人行道等問題。
為此,海淀醫院積極拓展建筑紅線內非機動車停放空間,創新開展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共享,供就醫人員和周邊居民使用,同時增派引導員指揮外賣配送車輛有序進入院內停放,通過共享的手段提升停車資源利用效率、分流周邊停車壓力。
此前,海淀黃莊地鐵站A1口外的非機動車停放區時常處于“滿負荷”狀態,在醫院允許非機動車入院停放后,地鐵站周邊停車資源緊張的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這正是海淀區創新治理模式的新實踐,海淀區采取“多方聯動、設施優化、動態管理、空間挖潛”組合拳,推動解決醫院、學校等人流密集區域非機動車停放難題。
海淀黃莊地鐵站旁的另一處非機動車停放重點區域——人大附中的車輛停放秩序也將得到改善。
海淀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王永澤表示,人大附中擁有師生6000余人,日常主要使用南門和東門進出,校門兩側150米范圍內的兩處非機動車停放區僅能容納300余輛非機動車。為此,海淀街道通過施劃停車標線,清晰界定停放范圍,規范現有停車區域,同時挖潛空間,計劃將東門附近的3處路側黃楊綠化帶改造為樹間停車空間,預計可新增約150平方米的停車空間。
開放停車設施后,外賣員可以直接騎車進入醫院。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已完成64個重點點位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治理
為了持續深化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治理,北京市交通委在全面規范管理的基礎上,今年聚焦50個軌道站點及40個“學醫景商”重點區域開展靶向整治,各區也有自己的辦法。
東城區通過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增加設施供給,強化科技手段,實施分類治理等方式,有效提升區域治理效能,取得顯著成效,并在區內全面推廣。
天壇公園東門作為2024年全市重點治理點位之一,通過拆除用房、增設共享單車停放區等方式為非機動車停放增容,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成效。今年,屬地政府協調地鐵公司優化地鐵出口布局,結合天壇東門游客出入動線,打通地鐵站出口兩側道路,實現有效分流,市民出行舒適度大幅提升。
地鐵7號線橋灣站鄰近景區與居民區,被列為2025年重點點位,結合前期天壇公園東門站治理經驗,前門、天壇街道在區交通委指導下,通過實地踏勘和現場會商,綜合考量周邊交通流量、停放需求等,制訂了“一站一策”治理方案。目前,橋灣站三個出入口共新增施劃12處非機動車規范停放區,所有停放區都實現了電子地圖信息采集,市民可以通過共享自行車APP快速找到附近的規范停放區域,站點周邊通行環境顯著改善。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靜態交通管理處三級主任科員孫子涵介紹,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已完成64個重點點位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治理,涉及35個軌道站點和29個“學醫景商”重點區域,挖潛新增非機動車停車位2.35萬個,設立規范引導標識466處,強化現場引導,開展系列文明引導活動,培育文明停車習慣,相關點位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明顯改善。
下一步,市交通委將組織各區持續鞏固軌道站點和“學醫景商”周邊非機動車整治成果,推進軌道站點周邊停放區“應劃盡劃”,推動公共建筑開放內部停車設施,打造秩序治理示范亮點,同時著力將成熟經驗推廣至全市更多區域。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