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慧
北京海淀正在向北發展,留住人才、聚集人氣、解決生活配套等“人”的問題是關鍵。
近期,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在海淀北部工作的科技公司從業者,他們認為北部片區除了科技公司扎堆外,生活和商業配套還有一定改進空間。
產業聚集最成熟的中關村軟件園,2000年正式立項,起步較早,其創新、資本和智力密集型的要素,都和其商業配套、交通基建等形成反差,不少科技公司高收入的年輕人,調侃地自稱為后廠村“村民”。
后廠村有這么多的大公司和高收入人群聚集,園區的生活配套水平還經常被詬病,海淀北部地區的生活配套便利度能好起來嗎?
“如果你見過十多年前的后廠村,或可相信更遠的北部片區也能發展起來。”北京一位科技公司中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是北京人,辦公地點在海淀南部的中心區域。
40多歲的某大廠技術人員張元(化名),剛從朝陽區的東四環舉家搬遷到了海淀區西北五環邊上清河片區,清河片區的房價比他之前居住的東四環的小區價格更高,但上班路程從35公里縮短到15公里左右,也給小孩挑到了更好的學校。
在張元看來,搬到西北五環邊上已經是他能接受的最北的地方。他公司所在的溫泉鎮,從清河出發還要向西北走15公里。溫泉鎮匯聚了華為北京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龍芯中科等一批企業和研發機構,是海淀向北發展的四個鎮之一。
“生活上肯定是朝陽方便,在清河片區也還行,再往北走,生活配套會差一些。”張元說,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會選擇在北部園區公司附近租房。
對于配套問題,一位參與園區運營管理的負責人介紹,過去產業園區規劃的邏輯是“產城人”,現在科技新城發展的邏輯是“人城產”。如果按照“產城人”的邏輯去規劃,其規劃主要是圍繞產業招商,而非圍繞人的生活需求,這必然會導致一些影響生活品質的配套問題,這種問題在國內的很多地方都很普遍。目前,海淀北部地區的園區,第一步先要解決產業聚集的問題,形成產業生態之后,相應的配套也要一點點補齊。
(圖: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 攝影/周慧)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郝慶在海淀工作生活多年,他認為,從城市規劃角度來看,北京在圍繞人的生活配套方面的重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從地理空間來看,海淀乃至包括整個北京都不缺空間,問題是生活配套夠不夠,年輕人租房租金高不高。北京應該向杭州學習,從給剛畢業一窮二白的年輕人在北京創業的一張床,到滿足高品質生活的配套需要,海淀還有一定的進步空間。
00后年輕人的心態也在變化,以前名校畢業生都想要留北京,現在一部分年輕人注重實惠和舒適,他們在南方一些經濟發達城市也能獲取全球信息、資源和高端產品。
當然,這幾年北京也開始做一些改善,比如“十四五”期間,北京計劃建設籌集保租房40萬套(間),改建類保租房也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海淀已經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辦畢業季活動,發校友卡,推人才公租房。”海淀一位官方人士表示,針對年輕人的居住成本高的問題,4月份出臺了《海淀區試點建設北京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示范區十條措施》,面向人工智能領域重點企業的應屆畢業生,提供最長6年的青年公寓租金梯度優惠,未享受青年公寓且符合條件的,可申領租房補貼。
在北部,海淀大悅城已經開業,永豐TOD(山姆會員店)項目也在加速推進,預計2027年可開業迎客,包括醫院、地鐵、學校等滿足北部高科技人才的服務消費配套也在加速完善。
另外,北京有七成的AI企業都在海淀,北部空間面積大,也是開放式的園區,場景利用限制少,AI企業可以在北部落地一些場景實驗,給園區融于更多的AI細節,提升園區生活服務配套環境。
相對擁擠的南部來說,海淀北部還有很多可能性。在新一輪以AI為主導的產業革命中,萬億GDP的海淀向北要空間,也拿出了誠意和姿態,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中小科技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