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非機動車找車位 邊邊角角用起來了
2025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讓電動自行車“有地停”的工作目標。近日,新快報記者獲悉,根據今年2月出臺的《廣州市城市道路非機動車停放區設置技術導則》,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通過“挖潛+靚化”組合拳,近期已組織完成東風路-黃埔大道、廣園路、解放路-機場路、環市路-天河路-中山大道西、廣州大道、大金鐘路-白云大道-同泰路、臨江路-沿江路、閱江路-濱江路等市管八條城市道路的非機動車停放區劃線工作,新增800余個非機動車停車框,釋放超萬輛非機動車停放空間。
主干道富余空間加密停車位
在環市路等主干道,記者發現,人行道上原本稀疏的停車框變得密集起來,這是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采取的“見縫插針”式加密措施。廣州市交通運輸局交通調控處二級主任科員朱沛杰介紹,通過充分利用設施帶、人行道富余空間等,新劃設了大量非機動車停放區,如在環市東路的動物園南門對面路段、中山大道西的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路段人行道上的富余空間,新增劃設了可供約100輛電動自行車停放的停車區。
■廣州一些原本的閑置空間被利用起來,新增800余個非機動車停車框。新快報記者畢志毅/攝
盤活近千處橋下邊角料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市內近千處人行天橋下方、高架橋蔭蔽處等“邊角料”空間也搖身變為非機動車規范停車區。
新快報記者在彩虹橋地鐵站過街天橋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天河院區)高架橋底看到不少新增劃設的停車位,如按每輛0.6米停車寬度測算,可供超200輛電動自行車停放。
“以前,這附近停車很亂。”居住在附近的李先生經常開來彩虹橋站搭地鐵。他告訴記者,有時候辦事回來,自己的車早被里三層外三層堵住了,很難抽身回來。現在,大家有了秩序,就不會亂了。而非機動車道的劃定,也為愛車上了一道“保險”,避免違停被拖走。
翻新地鐵停放區標識,疏通進出通道
地鐵站點周邊是非機動車亂停放治理的重點區域。記者發現,這次廣州還同步對沿線約80個地鐵出入口的停放區標志標線進行了翻新。
新快報記者在小北、區莊等地鐵站看到,經過科學規劃和精細劃線,停車區域劃分明確,空間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廣州地鐵火車站中心站副站長莫穎儀表示:“以前早晚高峰,電動自行車經常隨便擺放,出入口人行道經常被堵得水泄不通,乘客進出非常不方便。現在有顯眼的停車區域,市民停車規范多了,通道也暢通了。”
創新設計,最大化利用路面資源
因地制宜的創新劃線方式是釋放空間潛力的關鍵鑰匙。除了傳統的直列式外,記者在不少地方還看到弧線、斜向設置等多種布局模式。廣州市道路事務中心副主任柯偉洪介紹說:“在人行道、建筑退界空間相對寬裕的地方,采用雙排緊湊式設計;在一些較窄的帶狀區域,則采用斜線式設計;而在一些人行天橋底、橋墩區域,則采用圓弧線設計,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路面資源。”這些因地制宜的“小創新”,匯聚成停放空間“大增量”的明顯成效。
采寫:新快報記者 王彤 通訊員 交通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