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最近在中國市場摔了個大跟頭。
最新財報表明,2025財年耐克大中華區營收驟降13%,一年少盈利70億人民幣,日均損失近2000萬。更扎心的是全渠道“崩盤”:電商暴跌31%,批發渠道下滑24%,連經典款打折都救不了場。
面對如此慘淡的業績,耐克歸咎于“流量疲軟”。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耐克的競爭對手時,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象。
以安踏為例,去年其營收突破千億大關,旗下 FILA 品牌更是連續多年增長超 50%。安踏通過簽約谷愛凌、全紅嬋等國民運動員,提升品牌知名度,在抖音直播間,頻繁發放優惠券,主播熱情和消費者互動,這種接地氣的營銷模式,與耐克的“高冷范兒”形成鮮明反差。
不僅是傳統的本土品牌,連小眾跑鞋品牌On昂跑都坐上火箭般躥紅。這些品牌的成功,無疑掀開了耐克最后一件底褲。
其實消費者對耐克早就“怨聲四起”:把生產線遷到越南后,品控頻頻翻車,社交媒體上到處是“開膠正品”的吐槽;設計上十年如一日啃AJ老本,被年輕人調侃“除了氣墊只剩情懷”。
專家表示,更為關鍵的理由是,盡管品控不行、設計老土,但耐克始終頂著“高端品牌”烏紗帽,價格居高不下。反觀安踏、On昂跑等中國品牌的鞋服質量和日常體驗并不遜于耐克等國際大牌,價格卻親民不少。
當下的消費觀念是“不是耐克買不起,而是XX品牌更有性價比”,高品牌溢價的產品自然會受到冷落。
許多人或許還停留著“洋品牌就是好”的守舊觀念里,可是不止耐克,連大名鼎鼎的鉆石行業老大戴比爾斯也被國貨打回原型。
戴比爾斯目前的庫存量已飆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峰值,庫存市值高達20億美元,約合146億元人民幣。美國珠寶協會 2024 年調查顯示,63%的18-35歲年輕人認為“性價比遠勝品牌故事”,天然鉆石的信仰正在崩塌。
而這一切的起因還得從河南柘城獲封“鉆石之都”說起。
此地年產培育鉆石達600萬克拉,憑借真鉆品質,經專業檢測與天然鉆石的物理、化學等屬性完全一致,且獲得 IGI 權威認證,本土新銳鉆石品牌柘光更是在短短兩年內吸引80萬海內外粉絲,如今穩定月銷千萬。
“5克拉左右的鉆石,那些海外大牌,4C高標準的一般都能賣到上百萬”,柘光技術總監表示,“我們在技術支持下,同級別的價格能控制在10萬以內,所以不少客戶都是回頭客,還會幫忙宣傳。”
某上海貴婦近期在柘光京東官旗定制了一枚“鴿子蛋”,在回訪時表示:“國產鉆石的性價比確實高,我定了7.18克拉、18K金托,還有IGI認證,加上終身售后服務,最后才花了15萬不到。”
據柘光市場負責人介紹,其客戶中高凈值人群占比超80%,甚至有中東富豪專程飛來下單,2克拉以上訂單占四成。
在中國品牌的性價比威壓下,戴比爾斯始終放不下身段,仍堅持高價售賣,最終迎來了其母公司英美集團要在幾周內開啟剝離程序的一紙公告。
相比而言,耐克倒是舍得臉面,直接祭出“豈止5折”大促,618靠骨折價蟬聯榜首。但代價慘重——品牌溢價崩盤,消費者養成“非打折不買”習慣,加上品控堪憂,退貨如潮,經銷商庫存被壓得喘不過氣……
說到底,兩大巨頭的潰敗,其本質在于經濟下行背景下,消費者意識覺醒,其中00后對洋品牌祛魅明顯,63%年輕消費者把性價比放在首位。
馬拉松賽場上特步跑鞋穿著率遠超耐克,北馬國產跑鞋占比達57.3%;鉆石市場里培育鉆份額從2021年6.7%猛升至2025年預計13.8%,年輕人結婚選培育鉆戒已成常態。
消費者心里都有桿秤,同樣的品質,誰愿意多花冤枉錢?耐克的鞋開膠還賣得貴,戴比爾斯的鉆石和培育鉆沒差別卻價高十倍,這樣的生意模式,在講究性價比的當下,注定走不遠。
本土品牌的崛起,不是偶然。它們用實在的價格、靠譜的品質,一點點改變著市場格局。以后的市場,拼的不再是 “洋牌子” 的面子,而是實實在在的性價比里子。誰能把這點做好,誰就能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