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最近又搞了一波“環游世界式軍購”,從中國殲-10CE、法國陣風、韓國KF-21,到土耳其的“可汗”戰斗機,一圈試下來,就差沒去俄羅斯試飛蘇-57了。看上去像是沒主見,其實每一步都很精明:我不是缺戰斗機,我缺的是“談判權”。
印尼這幾年干得最聰明的一件事,就是把軍購搞成了“外交通關卡”。別人買戰斗機是為了打仗,他們買戰斗機,是為了談判、為了談融資、為了搞技術轉讓、甚至是搞本地工業升級。哪怕最終沒買成,試飛一圈也能從賣家嘴里套出好幾個實惠條件。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那邊的殲-10CE。這款飛機在巴基斯坦打過實仗,配上PL-15導彈,性能那是有口皆碑。印尼其實并不是不心動,但問題是——心動也得掂量后果。殲-10是中系體系,印尼空軍從飛行員訓練、地勤維護、武器掛載,全是一套西方系統。你要現在硬插進一款中國產的主力戰斗機,那就是重新搞一整套后勤體系,零件、技術、人員統統得單獨開線,這玩笑開不起。更別提美方的臉色不好看,印尼再怎么精明,也不想自斷一臂。
可真拒絕了嗎?并沒有。一轉頭,印尼突然“有意”采購42架二手殲-10A,每架5000萬美元,這就叫“投石問價”,不一定真買,重點是——法國你看到了嗎?你那邊陣風飛機再不降點價、技術再不松點口,那我就真買中國的了。
然后你看法國那邊立馬松口,彈藥本地生產?OK。建維修中心?行。還有技術培訓?加上。你說誰是贏家?印尼一分錢沒掏,就把條件談寬了。
土耳其這邊的“可汗”,現在還在“PPT階段”,發動機都還用的是F-100老貨,隱身性能、AI協同、彈艙布局,全在畫布上。但人家說了:你來買,我技術就給你,還能在你們本地建裝配線,印尼一聽,這才是我想要的——不是飛機,而是“造飛機的感覺”。
韓國的KF-21,其實也是一樣的路子。別看他們說這是“第五代戰機”,其實連彈艙都沒做到內置,武器外掛那塊,雷達反射面積可不小。但KF-21的賣點不是“戰力”,而是“技術”。早年印尼參與過研發,后來拖欠出資被踢了出來。現在突然又跑去試飛,明擺著是“回頭再談”,看看能不能重返合作,拿點便宜點的貸款,撈點新的技術轉讓條件。
你發現沒有?印尼不是在挑最好的飛機,他們是在挑最會談判的對手。哪個國家給得多、讓得多、技術轉得多、態度更軟,他們就把籌碼往那邊壓一點。
但問題也來了。這種玩法,短期爽,長期看就是空軍的噩夢。你一邊買F-16,一邊又上陣風,然后又搞KF-21、殲-10、可汗,五套飛機五套后勤,五種飛行員訓練,五種維修標準,到時候你想出動一支中隊,光是協調數據鏈就夠忙半天的。通信頻率不通,目標共享不了,別說打敵人,光是自家飛機不撞上都算勝利。
這不是空軍,是軍機展覽會。
所以印尼這局棋,看著精,但走得太滿了。他們押的,是每個供應國都愿意講信用、愿意配合、愿意技術開放。可真到了關鍵時候,哪有那么多情懷?法國說你違反了保密條款,取消支持;土耳其資金斷了,技術研發停了;韓國那邊政局一變,合作掰了。那這攤子誰來收?
再說飛行員,你讓他們今天開F-16,明天去上“陣風”,后天搞個殲-10A來練練手,一不小心就會飛出世界紀錄,也可能一頭栽地。人不是戰神,培訓也是要時間的,印尼現在這套空軍結構,說白了——像極了一個初創公司,員工背景全是大廠,但系統全靠打補丁。
所以啊,別被表面的多元化忽悠了。這不是“空軍的多樣性”,這是戰略的分裂感。
印尼現在玩得溜,是因為他們在賭,沒有一邊會突然翻臉。但世界變化太快,真要哪天一變天,后勤斷了、維護中斷、技術封鎖,這種拼圖式空軍,瞬間變成紙老虎。
能不能玩到最后,看的是他們的政治智慧,更看他們有沒有能力把這盤看似花哨的棋,變成穩得住的系統。如果變不成,那前面的聰明也許就是未來的負擔。
一句話:軍購不是超市掃貨,更不是誰便宜買誰。印尼贏在技巧,但想贏到底,還得有點系統性眼光。不然,這局不是走得滿,是走得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