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漳潭村,暑氣蒸騰,潺潺溪水卻送來陣陣清涼。為迎接“老友們”帶孩子回村里過暑假,“落鄉一宅”民宿主理人張曉瓊和父親特意在村口的溪流處精心布置了戲水區。孩子們的嬉鬧聲、老友們的閑談聲,在青山綠水間自然交融。
“‘晶晶’是我的小名,村里都是看著我長大的老人,他們只認‘晶晶’,鮮少知道‘張曉瓊’是誰。現在,客人們跟著村里人都稱呼我‘晶晶’。”“90后”張曉瓊爽朗笑道。正是這個被鄉音呼喚長大的“漳潭女兒”,在2019年離開上海互聯網行業,毅然返鄉扎進了民宿創業的浪潮,先在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摸索經驗,后于2023年回到了生養她的歙縣深渡鎮漳潭村,親手讓村里的老宅蛻變重生。歷時一年的精心打磨,去年11月1日,承載著故土深情的“落鄉一宅”終于敞開了門庭。
點亮一盞回家的燈
“落鄉一宅”在張曉瓊心中,并非一樁生意那么簡單。“我對它的定位是高端民宿,希望它能成為一盞燈。”說話間,她的目光投向窗外古樸的村落,“它是漳潭村的第一家民宿,某種程度上,它的模樣和審美會悄然塑造整個村莊未來的審美。”
漳潭村,這個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古村落,在她眼中如同一本厚重而迷人的書。“我希望‘落鄉一宅’能成為鏈接城市與鄉村的平臺,讓鄉村旅游真正走進一個新的時代——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經濟,而是讓客人真正參與我們的生活,沉浸在每一寸土地特有的秉性和溫度里。”她輕輕地說,“漳潭值得被慢慢看、細細品,而不是像一頁紙,翻過去就沒了。”
這盞“燈”,凝聚了她六年的摸索與執著。2019年初入民宿行業時,她還是個“小白”,憑著一腔熱忱和不斷學習,硬是積累了眾多忠實的客人,甚至將客人變成了摯友。一位客人那句深情的反饋——“因為你,我愛上了黃山這座城”,曾深深擊中她,讓她更加堅定返鄉創業的初心。也正是這份初心,牽引著她從西溪南回到漳潭村,決心在自家的土地上,點亮那盞關于回歸與振興的燈。
成為鄉村與城市的紐帶
在“落鄉一宅”,客人的驚喜不僅來自風景。古樸的村落里,竟能品嘗到品質卓越的咖啡與甜品。張曉瓊對此有自己的堅持:“風景是第一印象,文化底蘊是第二印象。而在鄉村民宿,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嘗到不輸甚至超越一線城市的美味,是我們誠懇而熱烈的表達。”
她曾在日本潛心進修甜品技藝,這份功底成為她在鄉村打破常規、施展抱負的獨特優勢。如今,民宿的甜品業務十分穩定,“一天的營業額在1000元到3000元不等”,更令她自豪的是被不少顧客贊譽為“黃山最好吃的蛋糕”。
除了做民宿、甜品和網站外,張曉瓊還把自己的朋友圈做成了連接漳潭村優質農副產品與遠方客戶的私域平臺。“真正的客戶,都是從信任你這個人開始的。不少老客戶已經跟隨我十年之久。”她的話語里充滿篤定。
枇杷、枇杷膏、蜂蜜、桃子、時令蔬菜......村民的勞動果實通過她的推介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僅今年5月,她就成功售出枇杷約6000公斤,銷售額達20萬元。“其實回來的初衷就是希望這個村子好起來,村民的日子也跟著好起來。”這份樸素的愿望,通過民宿的窗口和電商的連接,正一步步實現。
呼喚更有靈魂的鄉村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坦途。張曉瓊坦言,當下鄉村建設發展中因缺乏長遠規劃,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讓各具特色的鄉村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她的心中裝著更大的藍圖:以“落鄉一宅”為支點,聯動漳潭及周邊村落,打造一片“神仙旅游地”。“沒有虛高的物價,不追求瞬間的網紅熱度,我們要做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告別那種走馬觀花、缺乏營養的旅游模式”。她希望吸引更多人真正認識鄉村、愛上鄉村,并愿意年年重返。
更深處的渴望,是召喚:“希望我兒時的玩伴們都能回來。”在張曉瓊勾勒的圖景里,故鄉不僅能夠容納游子的靈魂,更能夠成為大家奮斗的熱土,“我們能在故鄉一起奮斗,為父母養老,為子女安家。”
暮色漸合,漳潭村炊煙裊裊。張曉瓊站在“落鄉一宅”的門前,身后是星星燈火。這座由老宅煥新而來的民宿,如同她親手點亮并擎起的一盞燈,照亮的不僅是旅人的歸途,更是一個鄉村女兒對故土最深沉的告白與期待——讓凋敝的村落成為安放身心之地,讓遠方與故鄉不再兩難。
(記者謝婷婷、通訊員謝楨)
□配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