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張偉 通訊員 崔海燕)在岐山這片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家風家訓與村史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緊密相連,共同繪就了一幅鄉風文明、和諧美好的鄉村新畫卷。近年來,岐山縣深挖周禮文化內涵,創新形式,讓好家風走進千家萬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岐山縣充分利用村史館這一獨特平臺,將家風家訓融入其中,使之成為傳承家族文化、弘揚優良家風的重要陣地。走進京當鎮小強村村史館,68歲的王存才正指著墻上一幅“分家不分心”的老照片,給8歲的孫子王梓軒講家族往事:“你太爺爺那輩兄弟四個,分家時把最好的田地讓給了體弱的老四,自己挑了坡地,還說‘骨頭連著筋,吃虧是福分’。這規矩咱得記一輩子!”小梓軒歪著腦袋接話:“爺爺,我懂了!就像上次我把漫畫書分給同桌一樣,好東西要分享,對不?”爺孫倆的對話,讓泛黃的老照片瞬間有了溫度。館里的老紡車、舊農具旁,常有村民帶著孩子駐足,孩子們摸著祖輩用過的鋤頭,聽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家訓,眼里滿是對先輩的敬佩。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則為家風家訓的傳播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我娘常說,‘做生意憑的是良心,少秤一兩,虧的是自家德行’。那年收蘋果,收購商多給了200塊錢,我娘連夜提著燈籠送回去,腳都磨出了泡。”在青化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家風故事分享會”上,果農李秋梅站在臺上,手里攥著自家的“誠信賬本”,聲音帶著哽咽,“現在我教娃記賬,第一頁就寫著‘不貪便宜,不虧良心’,這就是咱李家的根!”
臺下,10歲的張悅聽得認真,她剛在村里“好家風小使者”評選中獲獎。“我奶奶總說‘見人遞顆糖,鄰里暖心房’,上次隔壁王奶奶生病,我幫她取了三天快遞,她現在總給我留柿餅呢!”小姑娘舉著自己畫的“鄰里互助圖”,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這樣的分享會每月都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炕桌搬上臺,茶水滿上杯,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把自家的老理兒變成了全村的新風尚。
岐山縣還創新宣傳形式,將家風家訓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相結合。夕陽下的文化廣場上,快板《家風三字經》正打得熱鬧:“孝父母,敬師長,睦鄰里,守規章……”72歲的周桂蘭跟著節奏拍手,笑得合不攏嘴:“這詞編得咋這么對胃口!我家那倆搗蛋孫,聽了三天就記住了‘借東西,及時還’,昨天還催他爸把借王叔的梯子送回去呢!”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鄉村興。如今,在岐山的鄉村,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尊老愛幼蔚然成風。“以前村頭張三家和李四家總為地界吵,自從村里把兩家祖輩‘讓三尺地’的故事寫進村史館,現在見面都遞煙呢!”蒲村鎮綜治專干王輝感慨道。
未來,岐山縣將繼續深入挖掘家風文化內涵,讓村史館里的老故事常講常新,讓文明實踐中心的煙火氣越聚越濃,讓好家風像周公廟的古柏一樣,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