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羅暄
7月10日,“文明提質 實踐增效”新時代文明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四川瀘縣,媒體記者團通過實地走訪,深入探尋“中國龍文化之鄉”如何以文化為魂、以產業為基,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的豐碩成果。
譚壩村的稻田彩畫。受訪者供圖
首站來到的瀘縣川江家風館位于九曲河公園,這里每一面墻上都陳列著名人家風家訓。展館將祖輩先賢的傳家智慧、革命先輩的紅色家風,以及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優秀家風故事娓娓道來,傳承歷久彌新的家風力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家風館外配套建設的家風主題公園里,“曾子殺豬”“蘆衣順母”等家風故事的景觀小品隨處可見。
瀘縣川江家風館。
作為當地居民休閑的重要場所,九曲河公園因家風館的設立而更具文化內涵。“川江家風館在九曲河公園就是最大的亮點,每次陪著小孩散步都拉著讓我講講上面的故事。一個個小小的家風故事抒寫著人生真諦。”家風館附近居民杜先生表示,川江家風館為瀘縣人民帶去了精神糧食,讓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清晰的了解。
記者團隨后探訪的喻寺鎮譚壩村,則展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當地以土地改革為核心,盤活資源,建成1.8萬㎡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糧油產業,種植高粱油菜2200余畝、名優果蔬600余畝。通過土地改革,聚焦三產融合,譚壩村從曾經的貧困落后村,成為村集體資產突破9500余萬元的“千萬村”,農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0.9萬元躍升至2.8萬元。
瀘縣雨壇彩龍。王清友攝
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譚壩村走出了一條特色路徑。該村修訂《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垃圾分類等納入“村規十二條”,同時突出“示范引領”,通過“自薦+評議+表彰”全流程機制,建立以“道德模范、星級文明戶、新鄉賢”評選為核心的三維評價體系。村里還建成了1000平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配置有“圖書館”“文化工作室”“婦女兒童之家”“村情村史館”等活動空間,成了服務村民群眾的第二個家。
移風易俗的成效在譚壩村尤為顯著。當地深入推行“五個統一”工作法(統一操辦規模,統一宴席標準,統一禮金上限,統一服務隊伍,統一監督管理),通過“鄰里互勸、熟人帶動”的柔性治理,形成“一戶響應、多戶跟進”的裂變效應。如今,村民操辦婚喪宴席平均支出從過去的2~3萬元降至0.5~1萬元,降幅超過了50%,不僅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更讓鄉風民風更加淳樸清新。
譚壩村文明村風墻。受訪者供圖
在瀘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瀘縣文化館館長馮廣自豪地介紹了國家級非遺雨壇彩龍。這項被譽為“東方活龍”的民俗藝術,通過構建四級傳承人體系、建立傳習基地、開發文創產品等方式煥發新生。目前全縣已有2000余名舞龍人、60余支鄉村龍舞隊,開發出40余件文創產品。代表性傳承人羅德書說:“只要有人喜歡,雨壇彩龍就不會失傳!”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百和蓮花槍”這一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瀘縣通過建立傳習基地、聯動學校設立傳習點,讓這項民間藝術從鄉土走進課堂。
從川江家風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到譚壩村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再到雨壇彩龍、百和蓮花槍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活化利用,瀘縣走出了一條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發展之路。這些創新實踐不僅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更通過文明實踐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