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與人文的交匯處
敘事醫學應聲而起
醫學不僅是治療疾病
更是關懷患者的心靈
FOR LOVE
骨科病房,從來不缺“突發狀況”。
床位緊張,入院常常因急診“插隊”,工作節奏緊張到像在走鋼絲。越是這樣高壓緊繃的環境,我們就越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到位。可即便如此,也難免有疏忽——比如那個忙碌的傍晚,一個被我們“暫時放一放”的床頭柜......
故事,從一次“臨時安排”開始
那是一個平凡又繁忙的下午,臨近交班,病房里依然人頭攢動。
一對在車禍中受傷的夫妻同時入院。丈夫傷勢較重,安排在病房內僅剩的床位,妻子李阿姨則暫時安置在走廊加床。陪同入院的是他們的兒子小王,小伙子一路跑前跑后,眼神里寫滿疲憊和焦急。就在這時,好消息傳來:一位患者臨時出院,有床位空出來了!
床鋪迅速完成了清潔消毒,但因為交接繁忙,床頭柜還沒來得及清理。“阿姨,床鋪是干凈消毒好的,您安心休息。旁邊的床頭柜我們稍后就來做終末清潔,馬上安排!”我們坦誠地告知,小王點了點頭,沒有多說什么。
可你知道的,病房節奏不等人,這個“馬上”很快被下一個緊急情況沖散。那只還未清理的床頭柜,就這樣被遺忘在了角落。
第二天早晨,護士長查房,看到李阿姨床邊的毛巾、包包等私人物品還晾掛在床邊,就輕聲提醒小王收一收,小王站在床邊,沒有回應。旁邊的護理員阿姨忍不住又提醒了一句:“小伙子,麻煩收拾一下私人物品......”
話音剛落,瞬間點燃了小王壓抑的情緒。他猛地指向那個依舊凌亂的床頭柜,聲音激動起來:“你們只看到東西沒收!我媽媽昨天轉進來,這床頭柜根本沒清理!上面還留著東西!東西都沒地方放,你讓我們往哪收!?”他的話語里,積攢著對我們疏忽的不滿,也充滿了此刻被誤解的委屈與憤怒。
我們都愣住了——是的,我們確實忽略了昨天的這個“馬上”。但也正是這一刻,讓我們意識到:信任的基石,有時就維系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上。
信任,在彼此理解中重新靠近
護士長立刻點頭致歉:“小王,對不起!這是我們工作上的失誤,確實疏忽了。馬上安排清理,我來跟進。”話音未落,她已迅速聯系保潔人員。整個過程沒有推諉,沒有拖延,只有盡快彌補的誠意。
隨后,護士長和我再次來到李阿姨床邊,仔細查看床頭柜和周邊環境,連抽屜里的夾縫都不放過,確認每一個細節都已清潔到位。
我們沒有倉促離開,而是站在床邊,誠懇地向李阿姨和小王解釋:“真的很抱歉,昨天我們工作中銜接出現了遺漏,沒能第一時間處理好。謝謝你們的提醒,也謝謝你們愿意指出來。”
小王沒有再說什么,只是輕輕點了點頭。見氣氛漸漸緩和下來,我們順勢聊起了家常,小王也慢慢開了口,短短幾分鐘,之前那層薄冰似的隔閡,悄悄融化在了一問一答、一句句“沒事”“謝謝”的交流中。
那天傍晚,小王主動找到我們。
他臉上寫著一絲不好意思,帶著歉意說“今天早上我情緒有點激動,說話沖了點,實在抱歉,給你們添麻煩了。”
我們連忙擺手:“別這樣說,您照顧父母已經很不容易了,溝通本就是雙向的,而且我們的目標一致,都希望叔叔阿姨能安心治療,早日康復。有什么需求,您隨時告訴我們!”
至此,這場“床頭柜”風波才真正畫上了句號。
它沒有演變成激烈的投訴,也不是靠道歉草草收場,而是在一次次溝通與修復中,彼此看見了對方的不易。我們更深刻地反思:在繁忙中,如何確保每一個細節都落到實處?在溝通中,如何避免任何可能引發誤解的言語?
之后,我們在科室內部做出調整:清潔交接流程更加細化,責任護士在患者轉床后會親自核查床頭柜等關鍵區域是否完成終末清潔,溝通上堅持“事前多解釋,事中多詢問,事后多關心”。護理員團隊的培訓,也加入了更多關于“溝通用語與情緒識別”的內容——因為我們知道,真正的服務,不只是流程,更是態度;真正的細節,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
一段時間后,叔叔阿姨病情穩定,順利出院。
出院那天,陽光正好,小王特意將兩面鮮艷的錦旗送到護士站。這不僅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那場小風波的溫柔化解。而那個曾被遺忘的床頭柜,時刻提醒著我們:細節之中,藏著患者的感受,也藏著我們的專業、責任與溫度。
歡迎轉發點贊
文字 | 吳 丹
編輯 | 陳沁沁
審核 | 彭秋香
預約電話:58214922 危重癥轉診電話:582141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