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每支付1元糧食費用,農民僅分得0.27元,而物流、加工、營銷環節拿走了73%,無數人第一次看清了糧食產業鏈的殘酷真相。
這組冰冷數據背后,是東北玉米種植戶王金柱的吶喊:“玉米每斤漲3分,化肥每斤漲5毛!”更是湖南望城區農民看著百畝甜玉米爛在地里的心酸苦笑。當我們咀嚼著軟糯的鮮食玉米時,可曾想過——農民和農業的真正價值,難道只等于那27%的貨幣數字?
一、土地里長出的經濟價值:從“保底收益”到“黃金鏈”
在山東五蓮縣的田野上,一場靜默的革命正改寫農業價值邏輯。農戶將零散土地交給供銷社托管,每畝坐享800元保底收益,還能分享規模經營的二次分紅。于里鎮850畝托管田讓農戶畝收益躍升至1300元,較自主經營激增85%,村集體更累計獲得40萬元分紅13。
“小田變大田”的魔力不止于此。在甘肅定西,這個與馬鈴薯結緣200多年的“中國薯都”,金融科技注入讓“土蛋蛋”變身“金豆豆”。建設銀行搭建的產業鏈平臺累計為2.9萬薯農發放貸款8.9億元,帶動產業年均增收超11%7。當地薯農感慨:“以前賣馬鈴薯天沒亮就得去排隊,現在手機上就能預約,信用貸款幾分鐘到賬!”
湖南慈利縣杉木橋鎮的鮮食玉米更成“黃金棒”。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下,1200畝甜糯玉米創造200萬元產值。農民尹軍江算賬:“農投集團提供種子技術還包回收,每畝多賺400-500元”9。這些實踐印證:當產業鏈重構打破中間壁壘,農田的價值才能完全釋放!
二、生態與科技:綠色價值再造的“藍海”
農業的價值遠不止經濟賬。在湖南農村,曾被視為“生態包袱”的秸稈,如今正轉化為“綠色財富”。2025年湖南省出臺秸稈綜合利用措施,通過碎草還田、飼料化等技術,讓污染源變身循環經濟原料5。網友@生態農夫留言:“燒秸稈污染大,還田肥地又減排,這才是雙贏!”
科技賦予農業更深遠的生態價值。錦州市農業中心采用甘藍夜蛾病毒生物制劑配合無人機飛防,7天完成3.4萬畝作物防治,農藥用量降25%,效率提升60倍2。五蓮縣自主研發的“e托管”平臺更成為田間智慧大腦,通過AI算法定制施肥方案,化肥用量銳減30%1。當農田里飛舞的無人機取代了刺鼻的農藥味,農業正悄然書寫綠色轉型的中國方案。
三、糧安天下:社會價值的無形基石
2025年夏糧產量數據發布:全國總產2994.8億斤,雖受河南陜西旱情影響略有減產,但總體保持穩定610。這微降0.1%的數字背后,是高標準農田在抗旱中的關鍵作用——受旱地區通過智能灌溉系統引水調水,保障了92%的棉花關鍵生長期用水需求48。
“沒有農民流汗,哪來碗中米飯?”網友@糧心發現的質問引發共鳴。當國際糧價波動、極端氣候加劇,中國飯碗的穩如磐石,正源于48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農民的堅守。正如陜西農戶李大山在抗旱后所言:“咱種的不僅是莊稼,更是子孫的飯碗!”
農業的價值是流動的史詩:它寫在五蓮縣托管農戶增收的賬本里,刻在定西馬鈴薯走向全球的軌跡中,融進秸稈還田后肥沃的土壤里,更烙印在夏糧豐收時舉國的安寧中。當我們重新丈量這份價值,看到的應是三重維度: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利潤的經濟尊嚴,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擔當,以及夯實大國糧倉的社會責任!
您眼中農民創造的最大價值是什么?
是田間增產的糧食、守護的青山綠水,還是傳承的文化根脈?
評論區期待您的真知灼見——每一份思考,都是對耕耘者的致敬!
#農民,農業的價值是什么?#
#農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