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市粵華學校,有這樣一位學子:他以美術生的身份考入同濟大學動畫設計專業,卻在畢業時憑借“美術+三維技術”的雙技能斬獲華為offer,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是2021屆優秀畢業生林健,他的故事,正是粵華學校“多元培養、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生動注腳。
2025年6月,林健從同濟大學畢業后,以本科生身份成功入職華為。這一成就的特別之處在于——華為設計崗通常面向碩士生開放,而林健憑借實習期間為華為新品折疊手機設計的3D渲染圖被直接采納應用,實現了這一跨越。
【林健設計的華為折疊屏手機渲染圖】
談及成功秘訣,他坦言:“美術是我的專業,三維技術是我的武器。”大學期間,他主動自學Cinema 4D, Houdini, Blender 等三維軟件,將藝術創意與技術邏輯融合,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美術+三維技術”雙技能
背后的硬核能力
為何一名藝術生能跨界征服科技巨頭?林健的答案藏在粵華學校的成長軌跡中:
1.數英基礎,筑牢跨界底氣
高中時期,他的數學和英語能力較為扎實。林建表示“三維軟件的界面與教程大多是英語,算法邏輯靠數學思維。很感謝粵華老師幫我打下的基礎,讓我大學的學習事半功倍。”
2.創新思維,點燃設計火花
“華為看中的是我的設計新穎度。”他的3D渲染圖結合了動態光影與東方美學,而這源于高中美術課上老師常說的“藝術要敢于打破常規”。
3.自學能力,成就關鍵一躍
“大學時期我每天擠出部分時間自學三維技術、參加課外學術活動,就像高中平衡文化課和美術課一樣,時間規劃、自主學習是粵華教會我的生存技能。”
掃碼觀看【林健的畢業設計】
逆襲之路
從班級中游到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誰能想到,如今自信干練的林健,高一初入粵華時僅是班級中后段學生?而他的轉折點發生在高一下學期:
選擇美術,找到熱愛:在粵華多元課程體系下,他發掘美術天賦,轉為美術生。
雙線作戰,靜待花開:白天學文化課,晚上練素描到深夜。“班主任王爽老師常說‘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這句話支撐了我整個高三。”
大學蛻變,厚積薄發:初入同濟時,他的專業成績并不突出,卻憑借粵華培養的自主學習力,課余鉆研三維技術、參與學術競賽,最終以“上海市優秀畢業生”身份畢業。
成長密碼
家校共育的沃土
回顧蛻變歷程,林健特別感恩父母無條件支持他學美術的決定,為他做好堅實的后盾,尊重孩子的意愿,給到他充分的自由去探索他的熱愛。在這個基礎上,粵華實驗班為他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林建回憶道“高中時期我們班就像一個小宇宙,每個人都在默默努力,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這種氛圍推著你不斷向前。”最后他特別感謝那位亦師亦友的班主任——王爽老師在他迷茫時給予信任,每一次敞開心扉的交談都讓他收獲頗豐。另外數學老師那句“在數學的世界里,粗心只是借口,嚴謹才是走向完美的關鍵”讓他深刻記憶至今,同時也讓他養成嚴謹細致的習慣。
“在AI大模型時代,人們總是貪圖便利,失去自我思考創作的能力。但是對我來說,‘從0到1’的突破不是奇跡,而是常態,這也是我被華為錄取的底氣!感謝母校培養我的這種能力。”他微笑著說。
學長寄語
給學弟學妹的三顆“心”
虛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永遠要保持空杯心態,我們不僅要學好文化課,還要積極學習課外知識。在跨界時代,多一門技能就多一扇窗。”
匠心:“嚴謹不是苛刻,而是對卓越的本能追求。摒棄得過且過的心態,就會讓自己走得更高更遠。”
同心:“多和老師、同伴交流,高中放學后和伙伴們探討題目的場景常常浮現在他的心頭,每次和老師的促膝長談都讓我豁然開朗。另外,我在華為的面試技巧,有部分就來自校友的分享。所以主動的打開自己,你會從不同人身上收獲經驗和力量。”
在粵華,每一份熱愛都被看見
林健的故事
是粵華學校因材施教、激發潛能的縮影
這里,有專業的美術師資
扎實的文化課程
包容的成長環境
更有無數像王爽老師一樣優秀的引路人
守護每一顆蓄勢待發的種子
選擇粵華,讓你的人生,從優秀走向卓越
走進粵華,給自己多一個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