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失敗之后,國家開始換路子了!馬光遠的“新思路”受好評!
兒媳一句“房貸還沒還清呢,我怎么敢生個娃讓他跟我們一起吃苦”,堵得退休老教師無言以對。
“剛算完賬,我們放棄了。”上海一對年收入40萬的白領夫妻在計算生育成本后,最終決定只生一個孩子。在他們列出的清單上,從懷孕到孩子大學畢業,至少需要86.8萬元。當房貸、教育費和職場壓力三重夾擊,多生一個孩子已成為許多家庭無法承受之重。
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冰冷:中國人口總數降至14.09億,連續三年負增長,總和生育率僅1.09,不僅遠低于2.1的更替水平,甚至比日本和韓國還低。更令人憂心的是,衛健委調查顯示58.3%的育齡人群不打算或不愿意生育,這一比例比2020年暴增近16%。
中國生育政策經歷了一場長達十年的試驗。2016年放開二胎,2017年新生人口短暫反彈至1758萬后便開啟連年下跌。2021年三胎政策登場,依然未能扭轉頹勢——2024年新生人口已降至954萬。
曾經在村里教書的老教師年年催婚,兒子終于在去年十月成家。但當老人期待抱孫子時,兒子媳婦的回答道出了千萬年輕人的困境:“房貸還沒還清呢,我怎么敢生個娃讓他跟我們一起吃苦?”兒子補充道:“我公司最近都在優化人員,我怎么敢冒險生娃。”
傳統催生手段集體失靈背后,是三座大山:一線城市房價數百萬一套,二三線也需150-200萬,耗盡家庭積蓄還背上數十年房貸;養育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需62.7萬至86.8萬;職場對生育女性極不友好,生一胎已戰戰兢兢,何況二胎三胎。
面對困局,國家開始轉換思路。衛健委悄悄將口號從“實施全面兩孩”更換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政策重心正從單純呼吁生育轉向實打實的“幫助你養娃”。
馬光遠的四劑猛藥,為何引發年輕家庭共鳴?
面對生育困局,經濟學家馬光遠提出的“新方案”引發了廣泛共鳴,被稱為直擊痛點的四劑猛藥。
1、 降低教育成本
馬光遠建議將3-6歲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每年為家庭節省數萬元支出。目前幼兒園收費高企,加上各種興趣班,孩子未正式上學就可能掏空小家積蓄。
2、 減輕住房壓力
截至2025年3月,全國已有超過150個城市實施對二孩三孩家庭購房支持政策。廣州規定三孩家庭購買首套房可享受首付比例降至20%;成都對三孩家庭購買首套房給予10萬元補貼。這些措施直接緩解了“生娃就得換房”的壓力。
3、 生孩子不用花錢”
馬光遠主張從產檢到坐月子實現100%報銷。杭州已先行一步,寶媽小張生育二胎花費的1.2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同時建議企業提供半年帶薪產假和母嬰室,消除女職工生育顧慮。
4、 真金白銀補貼生育
廣東對三孩家庭每月發放1000元育兒補貼直至孩子3歲;江蘇則給予每年5000元教育補貼直至孩子18歲。這種直接經濟支持被年輕夫婦稱為“最實在的催生”。
2025年7月,馬光遠再拋震撼觀點:“放開四胎,富人多生,窮人可少生”。此言一出輿論嘩然,卻意外獲得不少理性支持。
這一建議揭示了中國生育困境的深層邏輯。富人擁有更多資源,能提供優質教育、健康環境和周全保障,自然有動力實現多子多福;而普通家庭面對房貸、失業風險,本能選擇“選擇性回避”。
馬光遠的方案核心在于:為有意愿的家庭掃清障礙,而非強迫所有人多生。高收入群體被政策束縛生育意愿,放開四胎是給予自由;生活困難者少生或不生,也應被社會理解而非道德綁架。
2025年,中國生育支持政策正經歷質的轉變。國家不再停留在口號催生,而是構建系統性支持體系。
7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將穩就業作為提振生育信心的基礎工程。文件要求擴大穩崗擴崗專項貸款范圍,將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最高提至90%。就業穩,生育意愿才能穩。
財政部釋放信號,2025年財政赤字率可能突破3%紅線達4%,釋放近2萬億空間支持民生。同時,12萬億地方政府化債計劃已啟動,減輕地方壓力使其能騰出資金改善生育環境。新政策的核心邏輯是:解決“生了誰養、誰教、誰帶”的現實問題。
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的留言點出關鍵:“當生存不再是賭注,生育才會變成禮物”。隨著穩就業政策加碼、12萬億化債計劃啟動,2025年的中國正為年輕家庭搬走“不敢生”的大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