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在各種國際新聞里刷到,“印度又簽了多大的軍購合同”,“又要買法國的陣風戰斗機”,“又要擴編太空司令部”……咋一看,這架勢是要奔著超級軍事強國去了。確實,光看數字嚇人,2024年國防預算741億美元,全球前五,照這個氣勢整下去,不知道的還以為馬上要和中美俄掰手腕了。
但真要把這筆賬攤開,你就會發現——這軍費,其實就是個面子工程,里面全是“表演性消費”。
比如那741億美元怎么分的?一半以上全用在給人發工資、發退休金上。就連印度自己媒體都坦言,軍隊成了個超大型“編制系統”,150多萬現役軍人、幾百萬人吃養老金,這開銷你說怎么收得住?每年財政一到這個口子就發愁,一邊是“要面子”的軍購合同,一邊是“要命”的人事開支。兩頭都壓著,最后真正能花在提升戰斗力上的那點預算,像擠牙膏。
最搞的是,印度軍隊不是沒想過改變。比如砍人、裁員、提高戰備效能,問題是,這軍人地位高、票倉大、養老金制度僵硬,哪兒動得了?一動就是抗議,動大了軍心不穩,誰敢拍板?所以表面只能硬撐,一邊拼命做預算,一邊搞高大上的軍購計劃,把這攤子繼續“演”下去。
講真,這種“強軍幻覺”最明顯的地方,不是在軍費,而是裝備。你看看印度武器采購就知道了,活脫脫一個“全球軍火淘寶狂魔”——戰斗機買法國的,防空系統買俄羅斯的,反潛機買美國的,潛艇找德國,以色列無人機一車一車地買。買完之后,一堆問題來了:整合不了、培訓跟不上、維護靠進口、戰術系統不兼容。很多武器買回來是給媒體拍照用的,不是給士兵打仗用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陣風”戰機。印度簽了大單,買了36架,搞得轟轟烈烈,可落地以后光飛行員培訓就整了一年多,飛機在機場曬太陽沒人敢碰。你說這圖啥?武器不是裝飾品,不是擺那兒給人看的,是打仗用的。但在印度這套體系里,更多像是道具。
再往深一點看,軍隊是面子,民生是里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度給窮人發的養老金是多少?200盧比一個月,換成人民幣還不到20塊,連城里一頓正經飯都吃不起。而且經常發不出來。你說沒錢?那為啥能一口氣批幾千億盧比買戰機?同一個財政部,轉頭就能撥款辦航天任務,高鐵項目年年立項,但對農民的熱量攝入、孩子的鐵元素補貼、基礎教育投入,全是“往后排”。
這就像個房子,門口立了個金光閃閃的大獅子,屋里廚房冒煙、水缸漏水、廁所塌了,全沒人管。軍隊就是那個獅子,頂多撐場面,真要扛事兒,早就露餡了。
有些人老說,印度也是發展中國家,買武器是為了應對威脅、展示國力。我不否認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你這模式不能總靠臉撐著。你說你自主武器研發搞不出來,“阿瓊”坦克幾十年了還是不敢用,國產飛機飛不了,護衛艦老出事故,那總不能永遠靠買吧?買來的你用得起嗎?維護得起嗎?打起仗來誰給你供彈供件?別說打了,就說演習,光這幾國武器整合你就能出一堆教案。
說到底,這不是“軍隊太窮”,而是“錯把臉面當實力”。財政結構沒邏輯,系統能力跟不上,軍工路線一塌糊涂。印度整這一套,是為“看起來強大”,不是為了真強大。
你說真打起仗來咋辦?那才是見真章的時刻。到時候不是看你買了多少戰機,而是看你有多少能起飛、有多少能打、有多少能修、有多少能撐十天半個月。這時候,那些靠預算包裝出來的軍力形象,很可能像泡沫一樣,一戳就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