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印度要氣冒煙了,中國再次當了和事佬,讓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對老冤家成功破冰,并坐上了談判桌。更出人意料的是,梟龍戰機竟成了和解關鍵。
到2024年8月,孟加拉國爆發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政治抗議。首都達卡局勢一度失控,抗議者甚至沖入總理府,現任總理哈西娜被迫辭職、倉皇出逃,最終選擇前往印度避難。這一舉動引發了孟加拉國內的強烈不滿,也讓印孟關系瞬間跌入冰點。
在孟加拉國內部憤怒情緒高漲之時,印度政府卻選擇對孟加拉實施經濟制裁:收緊對孟國黃麻、成衣、塑料制品和食品等產品的進口。這種雪上加霜的舉動,進一步激化了兩國矛盾,也讓孟加拉國不得不尋找新的合作伙伴。
印度落井下石,中國卻順勢而上。2025年3月,孟加拉國臨時政府首席顧問尤努斯訪華,與中方達成了8項戰略合作備忘錄,涵蓋經濟、基礎建設等多個關鍵領域,為中孟關系升溫打下堅實基礎。而中國真正的大手筆還在后頭——不僅拉孟入懷,還牽起了它過去最不可能合作的“對家”——巴基斯坦。
今年6月,中國、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在昆明舉行了外秘級會晤,這場三國會議一錘定音,意味著中斷五十多年的孟巴關系迎來破冰,雙方甚至計劃開展軍事合作、直航運輸,重啟歷史中斷的貿易航道。
而這一切的背后,中國再次發揮了它在國際政治中日益增強的調停能力,不禁讓人聯想到不久前伊朗與沙特的“北京和解”。
中國的角色,不只是一個旁觀者或者簡單的援助者,而是精準把握南亞博弈節奏的操盤者。
這一次中方不僅給孟加拉帶去了合作資金,還送去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和平信號”——促成孟巴政治和解。尤其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的“斡旋外交”展現了另一種“硬實力”:和平也可以是實力的延伸。
而促使孟巴冰釋前嫌的關鍵一環,竟是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項目。今年年初,孟加拉國武裝部隊第一參謀長哈桑訪問巴基斯坦。雙方就軍事交流達成共識,包括可能聯合舉行軍演,以及采購巴方主打的“梟龍戰機”。這一消息一經傳出,外界震驚不已——因為過去幾十年,孟加拉國一直對巴基斯坦心存芥蒂,而如今竟然愿意向其采購戰機?
但背后更深層的邏輯不難理解:孟加拉在與印度關系決裂后,急需“平衡力量”的盟友;而中國,則成了這場博弈中的關鍵連接者。
中國制造的梟龍戰機,技術成熟、性價比高,不僅在巴基斯坦大規模服役,也多次出口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此次孟巴軍事合作的推進,實則是在中方默許甚至撮合下進行的,代表著中國對孟巴關系“重啟”的一種默許和背書。
而印度對此,自然是氣得不行。印度原以為接收哈西娜,是為將來布局做準備。莫迪政府清楚,哈西娜在孟加拉國內依然有一定影響力,未來一旦政局變化,她可能重新執政。那時候,印度便能通過她繼續在孟加拉國施加影響。
但現實卻并未如印度所愿。孟加拉國內對哈西娜的出逃極為憤怒,把她視為引發國家動蕩的元兇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給哈西娜提供庇護,不但未能博得孟加拉民心,反而使印度背上“干涉鄰國政局”的罵名,極大損害了其南亞地區的道義形象。
而中國不僅在經濟上給予孟加拉大力支持,還在政治上推動孟巴和解,進一步削弱了印度在該地區的話語權。可以說,印度這盤棋本想“曲線控制孟加拉”,結果卻弄巧成拙,自己反而陷入被動。
更讓莫迪頭疼的是,如果孟巴真正實現和解,南亞將出現一個“小聯合體”:孟加拉、巴基斯坦,以及背后默默發力的中國。這對于一直以“南亞老大哥”自居的印度而言,是極大的威脅。
當然,我們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孟加拉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仇怨,并非短期內就能徹底化解的。畢竟,1971年那場戰爭的創傷仍歷歷在目,很多孟加拉人仍然無法接受曾經的“西巴兄弟”重新成為合作伙伴。
但正如中方所強調的那樣,和解需要的是耐心和共同利益的推動。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中孟巴三方在基礎設施、能源、港口建設等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間,經濟上的互利共贏是修復政治裂痕的“潤滑劑”。
此外,軍事互信的逐步建立也很關鍵。梟龍戰機的合作不僅是一次軍購交易,更是一次政治信號的釋放:孟加拉不再一邊倒靠近印度,而是在追求多元化的外交路徑,尋找真正符合本國利益的合作方式。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防止“外部干預”破壞和解進程。印度是否會坐視不管?顯然不會。但只要孟巴能夠穩住局勢,特別是能通過中國牽線達成更加穩固的經濟和軍事合作,那么即便印度再怎么不甘,也只能“望局興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