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千里迢迢奔赴一個景區,映入眼簾的不是“我在XX很想你”,就是“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XX”。此情此景,恐怕會讓不少游客瞬間“下頭”。
近年來,“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XX”等標語,一度成為各地景區跟風模仿的文創“爆款”,如今已泛濫到讓公眾由喜愛轉為厭倦的程度,甚至衍生出“想你的風別吹了”等網絡熱梗。最近,半月談記者與一些趁暑假帶孩子出游的家長交流時發現,他們對此類旅游出行中的同質化問題吐槽頗多。
說到這個話題,大家肯定會好奇:“想你的風”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吹起的?這個問題,現在似乎已經很難再找到標準答案。《中國旅游報》此前的一篇報道中提到:2022年5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筆記,分享自己拍攝到的“我在重慶很想你”路牌照片。同年6月,上海浦東新區也出現了類似路牌。隨后,杭州、長沙、泉州、西安等城市紛紛“效仿”,“想你”路牌開始大范圍走紅。
實際上,“想你”路牌開始流行的時間可能更早。時至今日,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從歷史遺跡到自然風光,從江南古鎮到西北邊陲,幾乎已經沒有“想你的風”吹不到的角落。
回過頭來仔細想想,“想你”路牌最初能夠走紅,的確有它的道理。對于不遠萬里趕到目的地的游客來說,站在這樣的路牌前拍張照片、打個卡,清晰醒目的文字瞬間點明了所處的地方,頗有些“到此一游”的儀式感。尤其在其剛出現的時候,那份新鮮感格外強烈。當陌生的地方打出“想你”的告白,甚至還會讓人產生一種“被狠狠寵愛”的驚喜感。再加上制作成本不高,對于景區的管理者而言,設置幾個這樣的路牌,基本就是“順手的事”。如此兩全其美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任何東西一旦泛濫,多少都會有些變味。就拿“想你”路牌來說,過去的新鮮和浪漫,如今早已淪為敷衍的套路,“想你”二字也早就失去了最初的溫度。這導致現在已經很少會有游客再專門為此駐足拍照,甚至有人不屑于和這樣的路牌合影。說得更嚴重些,部分游客還會將立著此類路牌的景區直接拉入“踩雷名單”,讓人避之不及。
事實上,這股席卷全國各地景區的“想你的風”,更像是當下文旅產業同質化困局的一個縮影。放眼全國,類似“復制粘貼”“抄作業”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既包括吸引顧客手段的同質化,也包括景區設施、文創產品的同質化。有網友就曾犀利總結過,現在去不少景區,吹的都是“想你的風”,穿的都是古裝漢服,逛的都是仿古街巷,吃的都是淀粉腸、烤面筋、臭豆腐……這番描述,乍一聽有些戲謔,卻道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不少景區看似熱熱鬧鬧,實則“千景一面”。
景區同質化嚴重,究其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文旅行業的腦筋動得還不夠、創新步伐邁得還不大。一個樸素的道理是:游客心甘情愿自掏腰包,長途奔波去到一個地方,尋找的一定是別處見不到的風景,希望領略的必然是此地特有的風情。循著這個核心訴求出發,各地文旅行業就應該多在打造自身特色上做文章。
回看這些年破圈的文旅案例,其實都在印證這個道理。比如,今年亞冬會期間,多款以競賽項目、二十四節氣、哈爾濱地標等為靈感的創意冰箱貼設計精巧,一度一“貼”難求;用小餅卷著吃的淄博燒烤,讓普通的肉串有了不一樣的滋味,當四面八方的游客圍爐而坐時,更升騰起濃郁的煙火氣;又如主打周末短途游的河北文旅宣傳語,在一眾對仗工整的“標準答案”里劍走偏鋒,憑著一股鮮活勁兒脫穎而出,在口口相傳中攢足了流量;還有帶著濃郁地域文化印記的蘇超聯賽、村 BA籃球賽,讓體育賽事成了撬動旅游的支點,體育場館變身“5A級景區”……
這些成功實踐啟示我們:我國幅員遼闊,文化多彩,“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找不同”不是一件難事。關鍵在于,能否慧眼識珠,將那些獨特的“文化碎片”發掘出來,精心打磨、做到極致。一旦形成獨樹一幟的“一招鮮”,想不吸引游客都難。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歡迎久違的客人時常會笑著打趣:“什么風把您吹來了?” 如今,這句俗語倒像是給各地文旅行業出的一道考題。答案或許還得仔細琢磨,但有一點已經顯而易見:“想你的風”,已經“吹”不動游客的心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