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需不需要農業?還是只在城市邊緣種種地?在中國,36個大中城市常住人口約占全國40%,而耕地面積占全國10%以上,地產菜籃子產品的應急保障水平達到了六成左右。
在這一“中國式”都市農業的發展背景下,《都市農業四維發展理論(中英文版)》在上海首發。這一新論成果不僅有上海交大出版社在國內發行中文版,還有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面向全球同步發行英文版,向世界說明中國特色的農業思想,講好農業文明、生態文明的中國故事。
淀山湖畔村鎮。張海峰 攝
事實上,都市農業已成一項國策,不僅是一種農業新形態,也是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并同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二三產融合的綜合現代產業形態,更是構建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中的重要變量。當前,農業的單一生產功能已難以滿足城市系統的復雜需求。都市農業正嵌入城市結構之中,承擔生態修復、休閑康養、文化傳承、風險緩沖等多重任務。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農學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報告(2024)》,經智庫團隊測算,2023年我國都市現代農業綜合評價位列前十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成都、青島、長沙、大連、鄭州、武漢。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新書由農業農村部都市農業學科群重點實驗室牽頭,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周培教授主編,形成一套都市農業發展的自主知識體系,即從“功能—空間—結構—模式”4個維度系統,建構起都市農業理論框架,首次在理論層面實現了都市農業與傳統農區農業的系統區分。
來自各地的都市農業學科群專家認為,這一“四維論”突破了“城市邊緣農業”的傳統范式,強調農業在城市整體功能體系中的“結構性嵌入”和“治理性內涵”,提出都市農業重在實現城市農產品保障供給、城市生態保育、城市生活品質提升和社會安全穩定“四位一體”的系統功能。
中英雙語同步出版。徐瑞哲 攝
基于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這一支撐理論,書中設有專章解析“都市農業綜合評價體系”,系統梳理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城市類型下都市農業的衡量標準與演進路徑,首次提出用科學指標體系捕捉農業在城市系統中的動態地位與功能變化,為政府部門提供可復制、可落地的政策參考,也為地方城鄉規劃、產業項目設計和生態修復工程提供操作指南。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表示,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跨學科嘗試,涉及農學、生物、生態、規劃、經濟、管理等多個領域,既探索理論也注重實踐,成為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農業從業者等寶貴參考。目前,這一都市農業出版工程內容已被納入多地新農科課程體系和農業干部培訓項目。
原標題:《不是只在城市邊緣種種地,我國都市農業面向全球發表“四維新論”》
題圖來源:張海峰 攝
題圖說明:淀山湖畔江南水鄉。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