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日英雄聯盟季中冠軍邀請賽淘汰賽Day5的比賽中,LPL兩支戰隊在與LCK兩支戰隊的對陣中雙雙掉入敗者組。
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邊,與溫哥華西八區相對應的東八區,LDL也在進行著他們的洲際杯賽亞洲大師精英邀請賽第二輪的比拼。
在6月26日結束的第二階段瑞士輪比賽中,LDL戰隊基本全線潰敗。除了不敵LCK次級聯賽隊伍外,BLG二隊也不敵日本戰隊RC,TT二隊敗給了PCS戰隊WTG。甚至在瑞士輪Day3的比賽中,LDL的8場外戰只拿到1勝7負的戰績。
這再次將LPL長久以來的痛點——新秀青黃不接的問題推至臺前。
從LDL在國際賽場上的疲軟,到LPL新人流動的遲滯,乃至被其他賽區新人逐漸拉開差距,每逢國際賽失利,關于新人培養的憂慮總會重現。
尤其在端游用戶基數下滑、行業環境低迷的當下,構建有效的新人培養體系愈發緊迫,但賽事版權方始終未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回望制度設計,LPL自2017年引入特許經營制、效仿NBA完成“聯盟化”后,于2018年再次借鑒NBA,設立了青訓選秀大會,意圖通過制度化手段打通青訓通道、緩解人才斷層。可七年過去,現實與初衷漸行漸遠。
就在上周,NBA選秀大會依舊全球矚目、熱度不減,而LPL選秀卻被邊緣化,不僅公眾關注度驟降,俱樂部參與熱情也持續低迷。
一項旨在選拔人才、平衡聯賽格局、激發青訓活力的制度,緣何越來越看不到效果了?
要理解LPL選秀大會的困境,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成功的選秀機制本應呈現何種圖景。
一個健康的選秀制度應當能有效促進新鮮血液的合理流動,特別是為聯賽中下游、需要重建的戰隊提供優先獲取潛力新星的機會,從而打破強隊對頂尖新秀的壟斷,抑制“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提升聯賽整體的競爭性與懸念。
同時,選秀權本身應具備清晰且可衡量的戰略價值,成為俱樂部之間進行交易的核心資產之一:戰績不佳的戰隊視其為重建基石,志在爭冠的戰隊則可能用它換取即戰力或未來資產,形成一個圍繞人才和潛力進行資源配置的活躍市場。
此外,選秀大會還應為未被豪門青訓體系囊括的優秀年輕選手提供一個公平、透明、被廣泛認可的晉升通道,成為他們嶄露頭角、獲得職業起點的關鍵舞臺,也是聯賽未來希望的集中展示。
成功的選秀本身還應成為聯賽年度標志性事件之一,吸引俱樂部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媒體的廣泛報道以及粉絲的熱烈關注,讓新秀的亮相、順位的歸屬、潛在交易的動向牽動整個聯賽生態的神經。
然而,現實中的LPL選秀大會,與這一理想圖景相去甚遠。其困境的根源,在于制度設計上與NBA選秀機制的根本差異。
NBA的選秀大會以樂透抽簽和戰績倒序為基礎,保障戰績較差的球隊優先挑選新秀的權利。14支未進季后賽的球隊通過抽簽決定前四順位,剩余順位按常規賽排名倒序排列。整個過程公開透明,選秀權本身具備高度戰略價值,既是重建弱隊的重要途徑,也可作為交易籌碼流通于各隊之間,構建出一個兼具公平性與流動性的選秀體系。
而LPL的選秀則基于競價機制,選手歸屬取決于俱樂部出價高低。這意味著資源越多的戰隊越容易獲取優質新秀,原本用于平衡戰力的選秀制度反而加劇了強隊優勢的積累。更復雜的是,LPL還疊加“母隊回購”條款:若某選手來自某戰隊青訓系統,該戰隊可在拍賣結束后以最高價優先回購。這一設計雖旨在保護青訓投資,卻在實際中抑制了其他俱樂部的競價積極性,進一步削弱了選秀的流動性與平衡功能。
雖然雙方都是花錢,但激勵機制不同,花錢的方式也不同。
NBA是一個典型的封閉式職業體育聯盟,實行球隊共治的治理結構。各支球隊是聯盟的實際股東,共同組成理事會,擁有對擴軍、賽制、規則變更、總裁任免等重大事務的表決權。球隊在繳納高額特許經營費后,不僅獲得所屬城市的獨家運營權,還能參與聯盟利潤分成、新市場開發等核心事務。聯盟總裁則作為執行官,服務于全體球隊利益,推動聯盟整體發展。這種結構,使得球隊的席位不僅是一張門票,更像一張存折——投入得越早、越穩,未來收獲的紅利就越大。球隊在選秀、青訓等方面的投入,也可以視作一項長期戰略性投資,其回報直接體現為球隊價值的提升與聯盟整體繁榮。
相比之下,LPL雖表面上也引入了“聯盟化”機制,戰隊需繳納高額席位費獲取參賽資格,但核心資源與決策權高度集中于版權方。戰隊在賽制調整、擴軍縮編、版權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項上缺乏實質性話語權,更像是平臺下的被授權經營者,只擁有有限的品牌運作與商業開發空間。在這種機制下,所謂“席位”更像是一種預支成本的準入方式——戰隊花錢上崗,卻難以獲得制度性保障和穩定的中長期收益回報。
結果就是,NBA球隊更有動力在青訓系統、社區建設、品牌長期經營上投入,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投入最終會反哺球隊價值。而LPL戰隊則更容易陷入短期博弈,為了迅速回本和擴大聲量,傾向于通過買明星、拼成績換取關注,卻忽視了本土內容生態和青年選手培養這些真正決定聯賽未來的慢變量。
面對這樣的困境,LPL選秀大會的認可度自然逐年滑落。俱樂部不再積極參與,觀眾缺乏熱情關注,媒體報道越來越稀少,最終甚至連選秀大會本身的存在感都變得模糊。過去幾年,官方不再大規模宣傳選秀結果,而更多強調俱樂部自有青訓系統的成效,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選秀制度的退潮。原本寄望于制度化選才的機制未能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反而因制度缺陷陷入公眾信任危機。
但這并不意味著LPL無法重拾選秀制度的認可度。
因為NBA的選秀也需要花錢,新秀簽約、薪資空間管理、培養投入,每一樣都不是零成本。但NBA通過順位指名制度、樂透抽簽和選秀權交易,讓選秀變成了一種資源配置和戰略選擇。弱隊擁有優先挑人的權利,強隊則可能用選秀權去換經驗球員或者資產互換,每個選秀順位都有清晰的價值錨點和長期意義。
所以LPL如果想讓LPL選秀大會重新找回應有的認可度,也許需要回歸選秀的本質:不是誰出錢多誰拿人,而是幫助新人找到適合的起點,也幫助聯賽實現人才的更合理分布。比如也引入順位優先、抽簽、選秀權交易等機制,給戰績靠后的隊伍更多選人空間,讓選秀本身具備戰略價值。
并且明確俱樂部在選秀體系中的權利與保障,比如統一的新秀合同條款、合理的登場機制,避免新人被選中卻長期坐冷板凳,這些制度可以提升俱樂部培養新人的安全感,也能讓年輕人看到希望。
最后,更重要的是,投入資源把青訓體系真正做起來。從培訓、試訓到上場,每一步都得有通道、有支持、有反饋機制。讓選秀不再是孤立的一次交易,而是整個生態中健康流動的一環。
LPL聯賽已走過12年,當下正處在從粗放發展向精細運營過渡的階段。如何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與培養機制,決定著這項職業電競賽事的下一個十年。選秀制度可以成為聯賽健康運行的重要支點,但唯有制度公平、激勵明確、文化認同兼備,才能贏得俱樂部與粉絲的共同認可。
當我們再次看到新秀在舞臺上登臺亮相、俱樂部經理慎重作出選擇、觀眾為未來之星歡呼時,才意味著LPL選秀大會真正找回了屬于它的儀式感與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