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來,陳阿姨,今天的菜是土豆和胡蘿卜,您慢點兒。”7月11日上午11時,蚌埠市禹會區涂山西路的“禹愛同行”愛心食堂內,多位老人排起長隊有序取餐,隨后在自帶的飯盒里,裝滿熱騰騰的素食午餐。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這里,這份溫暖的愛心之舉已堅守了大半年。
現場:老人排隊取餐展現溫馨一幕
7月11日中午時分,大皖新聞記者來到這家愛心食堂,醒目的紅色字體店招在街邊格外醒目。走進食堂,記者發現,與一般餐廳不同的是,這家食堂沒有價格表和收銀臺,因為這里的午餐,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是完全免費的。
打飯
“愛心食堂”辦公室主任劉成成介紹,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社區養老服務項目,2024年9月開業以來,與其他食堂不同,這里的飯菜對符合條件的7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退役軍人三類群體是完全免費的,除了提供便捷、健康的餐飲服務外,食堂兼具社交和文化活動功能。菜品特點是低鹽低脂、軟爛適口,每日提供4個素菜,每周更新一次菜單,兼顧營養均衡和地域口味,“現在我們每天都為100多位符合條件的人提供免費午餐,累計已服務3萬人次。”
劉成成介紹說,食堂面積大約400平方米,所有的人員都由志愿者組成。
打菜
志愿者:用愛心的守護換來老人舒心
這份“免費午餐”的背后,是一群紅馬甲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每天清晨,他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洗菜切菜、下鍋翻炒、盛飯分餐、餐后保潔,大家的分工明確,動作麻利,只為讓老人們準時吃上熱乎飯。所有人來到這里都是義務勞動,沒有報酬。
“看到老人們吃得香,再累都值!”志愿者劉克平退休后便加入團隊,半年多來從未缺席。團隊的23位志愿者輪崗值班,每天都有三四人過來幫忙,這個群體里有退休教師、企業職工,還有大學生,大家憑著一股熱情,把食堂當成了第二個家。
愛心人士:助力延續漸成風尚
記者實地探訪時發現,食堂的一面墻上張貼著“協會會員及愛心人士愛心捐贈名單”,眾多愛心人士為“禹愛同行”社區食堂進行了捐助,有的捐助錢款,還有的捐助大米、蔬菜、甚至拖把等實用物件也在捐贈之列。
捐款墻
7月11日中午時分,93歲高齡的竇老太來到食堂就餐,她是愛心食堂的常客。面對記者,她稱贊食堂的飯菜可口,很符合老年人的胃口,志愿者的服務態度也很好。為此,她在本月初專門捐出50元給志愿者,“幫不了別的什么忙,50塊錢呢給志愿者們買條毛巾,擦擦汗也是我太太的一份心意吧。”
劉成成介紹,除了愛心協會的近百位會員和社會熱心人士的捐贈,與竇老太一樣,來此固定享用免費餐的一些老人也有額外的捐贈,大家在品嘗素食的同時,已把這里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截至目前,“禹愛同行”社區食堂的捐助者超百位之多。
發起人:堅守中期盼更多愛心接力
“禹愛同行”社區食堂由彩虹之星公益協會發起,會長陳寶千借鑒浙江經驗,希望為老無所依、食無所歸的人搭建一個“暖心港灣”。“除了春節等幾個法定假日,我們全年無休,最多時一天接待過近200位老人,還有不少家住淮上區、龍子湖區的老人也特意趕來。”陳寶千介紹,對獨居或困難老人而言,這里不僅解決了吃飯難題,也成了大家精神慰藉的一個“據點”。
陳寶千坦言,在當前的運作中,除了房租仍在協調外,目前食堂每天的水電氣和其他運營成本約300多元(不含人工),社會捐助的糧油也日漸消耗,為了緩解經費不足,在保證免費人員正常就餐外,這里實行了其他人員3元就餐制度,此外自今年4月25日起,他們開展了晚間的有償就餐服務,實行市場化運作經營,用晚上的消費收入來彌補中午的開支。“今天是食堂營業的第280天,我們不為賺錢,就想讓這份溫暖能走得更遠。”
正午時分,在這個溫馨的小食堂內,一份份免費午餐,詮釋著“人間有情”。而這份愛心接力,還在等待更多人參與。
大皖新聞記者李勇 通訊員李宇翔
來源:安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