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上班就頭疼,這也能治?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稱,在秦皇島一家二甲醫院除了掛有“不愛上學門診”牌子外,還掛出了“不愛上班門診”的牌子。7月10日,有記者就此事采訪了涉事醫院,醫院工作人員確認該院的確開設了“不愛上班門診”。
醫院方面表示,開設這個門診是因為,之前有孩子來看‘不愛上學門診’,家長說不愛上學有人管了,那不愛上班有人管嗎?平時他們也因為工作而身心疲憊。而醫生在接診過程中也發現,有的人不愛上班其實是背后存在焦慮、抑郁等問題。但是直接說這與焦慮癥、抑郁癥有關,患者可能會有病恥感,所以醫院才會采用更通俗的命名,降低患者的求助門檻。
而當河北秦皇島某醫院掛出“不愛上班門診”的牌子時,網友們的反應比這個診室本身更耐人尋味。有人調侃“醫生自己都不想上班”,有人則在評論區排隊掛號。這個看似荒誕的現象背后,其實藏著當代職場人的集體焦慮,那就是很多人寧可硬扛到崩潰,也不愿承認‘上班痛苦’是種病。這不是矯情,而是職場生態的真實寫照。
其實,說到底,不愛上班門診反映了當代職場人普遍存在的職業倦怠和心理壓力,現代社會中,“內卷”“996” 等現象盛行,職場打工人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之下,職業倦怠成為普遍現象。如今醫院將 “不愛上班” 納入到專業診療范疇,表明社會開始正視職場環境對個體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不過,比開設門診更重要的,或許是拆除職場中的“心理圍墻”:企業能否少些狼性文化?當“請假看病”不再等同于“消極怠工”,當“職業倦怠”不再被曲解為“懶”,當“抑郁癥”不再被調侃為“矯情”,或許我們才能真正告別“不愛上班”的困境。畢竟該被診治的從來不只是個體,還有那個讓我們身心俱疲的工作邏輯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