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退休的老青年們,你們一邊可以享受再就業的快樂,一邊又能足額領導不斷上漲的退休金,尤其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好日子開始了!
根據 2024 年數據,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 7.5 萬億元,支出 6.8 萬億元,當期結余 0.7 萬億元,累計結余達 7.1 萬億元。這意味著全國層面不存在當期支付缺口,且累計儲備可支撐約 13 個月的支出。
從區域上看,黑龍江、遼寧等老工業基地因退休人員多、繳費人口少,2023 年依賴中央調劑資金超 500 億元,而廣東、浙江等經濟強省累計結余均超萬億,這種 “局部赤字、全局平衡” 的特征,需要中央統一調控才能平衡!
從數據上看,我國當前社保基金運行穩健,但人口結構變化正在重塑支付格局。2023 年,我國養老保險贍養比(參保職工 / 退休人員)降至 2.6:1,預計 2035 年將突破 2:1。
根據社科院精算報告顯示,若維持現有政策,2028 年可能出現全國性當期缺口,2035 年累計結余耗盡。為此,2025 年社保基金投資改革將權益類資產上限提至 45%,目標年化收益突破 8%,當下平均年化收益在3%作用,差距依然較大!
而且,我國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已從 2005 年的 70% 降至當下的 50%,加上社保基數和稅基人員的持續下降,當下急需通過補充保障分流壓力。
2025 年,我國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數突破 5000 萬,但戶均年繳存僅 8000 元!
我們今天分3部分,來聊下歷年養老金漲幅制度的構成和歷史案例!我國養老金從何而來,不同退休人員每年平均養老金是多少,以及討論我國養老金有沒有缺口!
一、養老金漲幅的歷史構成和案例
很多人不知道,作為社會主義的福利性國家,我們的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從 2000 年到 2025 年,共經歷了22 次上調,其中最高一次的上調比例達到了23.7%!
根據政策的逐步實施,我國基本養老金的上浮分為兩個階段:
(1)2000-2004 年的地方自由調整階段:
2005 年之前,全國尚未建立統一的養老金調整機制,但部分地區已開始探索地方性調整,比如在2000 年,上海市按在職人員平均工資增長率的 40% 調整養老金,實際漲幅為 6.92%。
而到了2004 年,國務院首次發布全國性通知,明確從 7 月 1 日起統一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這是 2005 年前唯一一次全國性調整。
(2)2005-2025 年的全國統一調整:
自 2005 年起,我國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養老金調整機制,截至 2025 年已連續 21 年上調,加上 2004 年的全國性調整,2000 年以來累計調整次數為 22 次。
其中,最大的一次漲幅也發生在2005 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從 714 元躍升至 883 元,實際漲幅達23.7%。
此時,大家應該也注意到了,每次基本養老金的漲幅其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這是因為,從政策設計的角度看,基本養老金的調整比例與當地工資增長率掛鉤(分別為 60%、100%、70%),而 2005 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增長率較高(約 14.86%),疊加 60% 的系數后,實際漲幅顯著。
其次,2005年前,早期養老金水平基數較小,調整空間較大,2005 年調整前的月均養老金僅為 714 元,上調 23.7% 后絕對額增加 169 元,實際資金增長遠低于后期高基數下的漲幅!
而在2008 年起,全國統一調整比例穩定在了 10%,并一直持續到了 2015 年,這一階段的調整旨在快速提升養老金整體水平,縮小與在職職工工資的差距。比如,2012 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為 1686 元,到 2023 年已增至 3162 元,十年漲幅近 87%。
而隨著養老金基數提高和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的基本養老金調漲比例逐步下降,2016 年為 6.5%,2021 年降至 4.5%,2025 年進一步收窄至 2%。這一趨勢既體現了 “保基本” 的政策導向,也反映了社保基金可持續性的考量。
二、我國養老金從何而來!
在我國,退休人員分為企業退休人員、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城鄉居民退休人員三類群體,他們的基本養老金過去呈現明顯的雙軌制,近年來正逐步并軌,但其他福利差異依然較大!
而我國的養老金,當前主要由四大支柱構成(也有說3大支柱的,其實都對),并形成了多層次保障網絡,當前我國的社保規模全球第一,養老金規模全球第9,顯示出了養老金制度發展速度較養老保險發展速度滯后的問題!但我國養老金的規模依然有3.7萬億,并且近3年累計收益率也達到了7.46%的水平!
回歸正傳,我們看下我國的養老金都由哪些構成,傳統意義上,我國養老金借鑒的是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在財政預啟動支持的情況下,逐年使用“現收現付制”(當前勞工繳費支付退休者)覆蓋養老金缺口,主要社會繳納人群是70-90后人群!
因此,養老金的第一大來源就是企業與個人繳費: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實行 “統賬結合” 模式,企業按職工工資的 16% 繳納統籌基金,用于支付當期退休人員養老金;個人按 8% 繳納進入個人賬戶,形成個人積累。靈活就業人員則按 20% 繳費(12% 進統籌,8% 進個人賬戶)!2023 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中,企業和個人繳費占比約 65%。
養老金的第二來源則是財政補貼政府,當養老金出現階段性盈余不足時,會臨時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持續注入資金。2023 年,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貼達 1.71 萬億元,占總支出的 25.1%,其中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補貼 7106 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貼 3442 億元。此外,中央財政還通過全國統籌調劑機制,通過支付轉移的方式,2023 年跨省調劑資金達 2716 億元,支持養老金發放壓力較大的省份。
養老金的第三來源則是政府基金投資收益,大A和債券市場是其盈利的主要構成(類似美國401K,重倉銀行等大權重),社保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通過市場化投資實現保值增值,全國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 7.36%,累計收益 1.68 萬億元!地方養老基金自 2016 年受托運營以來年均收益率 5%,累計收益 3066 億元。2023 年,兩項基金合計資產規模超 5.2 萬億元,已經成為應對老齡化的戰略儲備。
養老金的第四來源是城鄉居民養老金,由個人繳費、政府補貼和集體補助構成,2025 年國家最低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 20 元,中西部地區達 173 元 / 月,東部地區達 209 元 / 月,地方可在此基礎上額外加碼(如上海達 1350 元 / 月)。
三、我國不同人群養老金平均水平如何
我國當前養老金體系呈現 “雙軌制” 特征,不同群體保障水平差異顯著!職工養老保險實行 “統賬結合”,企業和個人繳費形成基金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以財政補貼為主,個人繳費檔次低。而機關事業單位 2014 年才納入養老保險體系,此前視同繳費年限的記賬利率較高,導致養老金基數差異較大。
我們先來看下不同養老金構成的差異:
首先是職工養老金,呈現明顯的階梯式分布,2025 年調整后,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約 3200-3400 元,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約 5000 元以上,部分高職稱、高工齡群體可達 8000 元以上。
而具體到個人,養老金水平則與繳費年限、基數直接掛鉤:繳費每滿 1 年增加一定金額(如某地每滿 1 年增 2 元),養老金水平每 1000 元增加 1.5%。而特殊的高齡退休人員(如 70 歲以上)、艱苦邊遠地區人員可額外增加 30-80 元。
其次是,城鄉居民養老金:2025 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全國平均約 173-209 元 / 月,疊加個人賬戶后,中西部地區月均約 200-300 元,東部發達地區可達 400-600 元。這一水平主要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與職工養老金差距明顯。
最后是,經濟發達地區養老金水平顯著高于中西部:上海職工月均養老金超 4500 元,黑龍江約 2800 元,職業差異方面,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普遍比企業職工高 30%-50%,且享受職業年金補充。
而如果具體到三類人員的退休金水平,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2024》顯示,2023 年末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 14196 萬人,其中企業退休人員 11997.4 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 2198.6 萬人。
財政部《2023 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決算表》披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支出 44456.78 億元,機關事業單位支出 16263.12 億元,城鄉居民養老金支出 4502.4 億元。
根據人社部數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數 17268 萬人,其中基礎養老金支出 3846.06 億元,個人賬戶養老金支出 656.34 億元。
將以上數據加計運算后,我們就得出了三類人員的平均養老金!
(1)企業退休人員:3088 元 / 月的水平,主要由繳費基數(通常為社會平均工資的 60%-300%)和繳費年限決定。以 30 年繳費年限為例,若按 60% 基數繳費,養老金約為社平工資的 40%(2023 年全國社平工資約 7,720 元)。
(2)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6164 元 / 月的待遇,源于較高的繳費基數(普遍按 100%-300% 基數繳納)、職業年金補充(約占養老金的 20%-30%)以及歷史工資水平較高的累積效應。
(3)城鄉居民退休人員:217 元 / 月的標準,主要由基礎養老金(全國最低標準 118 元 / 月,地方可上浮)和個人賬戶積累構成。若按每年繳費 500 元、政府補貼 60 元、繳費 15 年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僅約 60 元 / 月,與基礎養老金合計不足 200 元。
三類人群的退休金比約為1:2:0.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