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20日,一架波音飛機穿越云層降落在北京機場。舷梯上,74歲的李宗仁緊握扶手,凝視著飄揚的五星紅旗,淚水潸然而下。
十六年前,他以“代總統”身份倉皇離國;十六年后,他放棄美國優渥生活,輾轉瑞士、巴基斯坦,躲過臺灣特務層層追截,終回故土。
當周恩來總理伸出雙手向他走來時,這位曾指揮臺兒莊戰役的抗日名將哽咽道:“回來了,我終于回來了。”
一、從“桂系狼兵”到“代總統”
在廣西臨桂的稻田里長大的李宗仁,16歲考入廣西陸軍小學,憑借戰功從營長一路崛起。1920年代,他與黃紹竑、白崇禧以玉林為根據地,整編出紀律嚴明的“桂系鋼軍”。北伐時,他率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血戰汀泗橋,贏得“鋼軍”美譽。南京政府曾評價:“北伐成功,實賴兩廣之全力支持。”
1938年臺兒莊戰役成為他軍事生涯的巔峰。面對日軍板垣、磯谷師團,他指揮60萬雜牌軍血戰月余,殲敵2萬余人。捷報傳至武漢時,萬人空巷慶祝。美國記者白修德記錄:“這是日軍現代化部隊首次遭決定性挫敗。”然而功勛未能化解政治旋渦。
1948年他雖當選民國副總統,卻無實權。蔣介石下-野后,他于1949年1月任代總統,但大廈將傾,最終黯然赴美。
二、紐約公寓里的思想嬗變
在美十六年間,李宗仁客居新澤西州,著寫回憶錄的同時密切關注故國。1955年萬隆會議震動世界,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發表關于臺灣問題的聲明。四個月后,李宗仁在紐約發表《對臺灣問題的具體建議》,明確反對“臺獨”,主張“臺灣為中國領土一部分”。
1964年10月16日,中國首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美國記者追問他的看法,這位白發將軍坦然道:“我因自己的失敗而高興,正因我的錯誤,一個新中國得以誕生。”此言被西方媒體稱為“末代總統的倒戈宣言”。
三、“葉落歸根”的艱難航程
1956年春,李宗仁密派秘書程思遠赴京。周恩來在中南海紫光閣設宴,首次傳遞“愛國不分先后”的召喚:“德鄰先生方便時可回國看看,來去自由。”此后九年,程思遠五度秘密赴京,周恩來親自制定歸國路線。
1965年6月13日,李宗仁以赴歐旅游為名離美。臺灣特務聞風而動,在蘇黎世酒店日夜監視。7月13日,他佯裝外出就餐,從后門直奔機場,與接應的程思遠登機飛往卡拉奇。在巴基斯坦外交部安排下,換乘巴航專機繞道緬甸入境。當飛機進入云南空域時,李宗仁對著舷窗外的紅土高原深深鞠躬。
四、中南海的掌聲與遺書
7月20日北京機場的歡迎人群超乎預期:周恩來率彭真、賀龍等領導人及原國民黨將領111人親迎。李宗仁宣讀聲明時聲音顫抖:“16年來我以待罪之身,目睹祖國蒸蒸日上……毅然歸國參加建設!”
七天后,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畔接見他五小時。當李宗仁談及臺灣舊部,毛澤東直言:“凡愿回來的皆歡迎,我們都以禮相待。”周恩來更稱此為“統戰工作的重大勝利”。
1966年國慶,李宗仁登上天安門城樓,這是他最后一次見毛澤東。三年后病危之際,他在北京醫院寫下絕筆信:“我1965年歸國的路走對了!祖國前途無限光明……唯念臺灣同胞,唯盼回歸祖國。”1969年1月30日子夜,78歲的他溘然長逝。周恩來持信慨嘆:“此乃歷史文件也。”
【參考資料】:《李宗仁回憶錄》(廣西人民出版社)《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臺兒莊戰役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晚年歲月》(團結出版社)《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中共黨史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